壓抑



當我知道現在的中學女生最愛Stephenie Meyer的小說,我就知道我已經不再是少女了。

Stephenie Meyer最新作品是《Breaking Dawn》,是《Twilight》系列第四集,呢,就是現在戲院上映著的《吸血新世紀》原著小說啊。

此書除了在美國大熱,其實一早已經在香港中學女學生界掀起熱潮。我看過香港中學女生對這套書的看法,有讚冇彈,而我對它的印象等於:靚仔、靚女、青春、校園、人類女孩愛上吸血鬼、抑制的愛、禁忌的愛(由《Twilight》封面是個蘋果可以看得出來),故事一個平凡唔靚又唔有錢的女主角,與一個超靚仔的吸血鬼戀愛也就等於「羅密歐與茱麗葉」式的愛情,可以說是浪漫,也可以說是低B。

我明白,那是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愛情,所以能夠「呃口靚妹」 (聽說,很多美國女孩將書中經典對白「And so the lion fell in love with the lamb」 紋在腳踝...) ,就如我中學時代曾覺得瓊瑤小說超感動一樣。

我沒有看低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電影電視劇,我一直明白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market:女人,無論幾多歲,少女OL師奶,都沈醉於「唔係人會做的浪漫事」或「唔係人會講嘅對白」,所以台劇、韓劇式的愛情電視劇會大受歡迎──要知道,韓國男人大部分超大男人,他們絕對不會是韓劇男主角一樣說盡肉麻對白及事無大小流馬尿──事實上我也會久不久看看台劇、韓劇及言情小說的,我姑且視之為escape from reality。

(以上所說的小說電影電視劇,都可稱之為「Surrealism」的體現。)

我對《Twilight》始終有點毛管恫,尤其見到中學女生大讚作者寫得好,那種「想要但不能要」的愛情很壓抑,很盪氣迴腸blah blah blah......聽聞四集裡都沒有床戲,最終極也只是接吻 (嘩,真的很壓抑呢...);又然後,就因為此書如此「純潔」,所以家長就非常「放心」,大概教育界也贊成學生看《Twilight》吧?

為甚麼如此壓抑?就因為作者Stephenie Meyer本身是個34歲的師奶,每天湊仔煮飯,而且信奉摩門教,不看A片不喝酒......大家大概已經明白她寫出來的故事是如何「壓抑」吧?

我好奇,對「性」過度壓抑的結果「有可能」是永恆的愛嗎?(有專家可以解答我嗎?)

那似乎是不正常的愛情觀﹑價值觀,如果當是茶餘飯後的娛樂沒所謂,可以萬一有無知少女信以為真,那就是教壞人了。

忽然想起《Desperate Housewives》中的Bree......

20th Century Boys



我敢打賭沒看過《二十世紀少年》漫畫的香港電影觀眾,不會喜歡這個故事。

作為漫畫fans,這部「本格科學冒險映畫」《二十世紀少年》,我算勉強「收貨」,起碼導演非常落力地visualize浦沢直樹的紙上談兵,可是電影時間有限,濃縮了的故事lost了太多情節,更重要的是lost了那份情懷──那份成年人曾經對二十世紀充滿憧憬的情懷。

同事沒看漫畫走了入場看電影,她一看完就打電話告訴我,她看不明白,她不明白故事想帶出甚麼message,而我更清楚,她根本領會不到這部漫畫何以在日本轟動一時,總銷量超過2000萬本;更不了解為何《二十世紀少年》比《死亡筆記》還要受歡迎(《二十世紀少年》在日本開畫兩天即收4,500萬,比《死亡筆記》3,000萬還要多)。

單看電影頭一集,大家只看到casting做得很好 (說真的,要Cast一個外表似漫畫人物的演員有何難?化妝+Styling就可以搭夠),加上導演亦覺得浦沢直樹用一支筆畫出來的「鏡頭」已經充滿電影感,索性將漫畫當storyboard的拍,我見到有網民大罵電影是漫畫倒模沒創意,那又是真的,這位導演的鏡頭非常非常平實,像在看三線日劇,張先生suggest如果換了杜琪峰來拍應該很stylish很有趣。

而我看電影之後一口氣重看一次漫畫,對電影更加惋惜。

網上看到有位因為電影上映而湊熱鬧的人,急著看1至24期漫畫,然後入戲院看電影版,最後大彈:一班中坑去「保衛地球」屬非常低智的行為。

真的「低智」嗎?曾幾何時我最愛看《魔神英雄傳》、《獅人鳳》、《美少女戰士》卡通,我也渴望身為平凡小學生能搖身一變保衛地球兼大出風頭的,那是小朋友的fantasy啊!而《二十世紀少年》於我看來只不過是夢想的延續,人到中年發覺小時候的戲言成真,付出所有去完成自己闖下的禍,那又有何高智、低智之分呢?

據張先生的偉論,《二十世紀少年》是給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看的漫畫,他們的童年對未來充滿憧憬,他們的年代有1999年世界未日的傳說,也有2000年新世紀來臨的期盼,他們想過改變世界;反觀80、90年代出生的孩子,包括我,一生下來社會已安穩,我們失去了改變現狀的熱情──或者,我們根本覺得沒必要去改變,所以這一代的孩子完全不明白「健次一派」的世界觀、價值觀,甚至從來未聽過「20 century boy」這首歌。

公平的說句,淨看《二十世紀少年》電影的人是領會不到浦沢直樹的用心──起碼我不會從銀幕上看到「朋友」是多麼的恐怖 (我記得有朋友看漫畫看得如像看鬼故,晚上看到心慌慌)。

還是那句,看原著漫畫會比較好。

50年的婚姻

終於看罷十八集的《輪流傳》,被腰斬的故事看來欲斷難斷。

VCD版本以第十八集為大結局,end shot停留在黃影霞(鄭裕玲飾)跟顏世昌(張英才飾)的非正式婚書上,當是黃影霞人生第一章已告一斷落;而當年播出街的其實有二十二集──真的很想繼續看「不見了」的十九至廿二集。

第十七及十八集的劇情明顯較前期的急速,明顯是瀕臨被腰斬的命運,甘國亮說故事說急了,希望在短時間內讓觀眾看到更多──於是翟粵生(李琳琳飾)可以在一集的篇幅內跟Sam(黃錦燊飾)曖昧、戀愛、分手,情節起伏如坐過山車,不過鏡頭拍得好對白又寫得好,看起來不至於倉促,可說是濃縮了的精華。

一集電視劇的光景可以說多少故事?翟粵生濃縮的戀愛過程固然好看,然而一集電視劇說上一年的故事也可以很有趣很好看──《輪流傳》之後我開始「煲」《金婚》。



大陸電視劇《金婚》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它的format:「金婚」指結婚50周年,劇集就拍一對夫妻50年的婚姻生活,一集說一年的故事,一共50集,每集的Opening都是以「第一年」、「第二年」代替集數,這種編年表方式的劇本可說是非常新鮮有趣。

《金婚》的第二個賣點,就是男女主角張國立和蔣雯麗。我暫時只看到第八年,但這對「夫妻」已經將角色演得似是你隔離鄰舍一樣充滿真實感,雖則兩位演員不是十八廿二,可是二人從第一集開始演,張國立演出廿五歲的傻氣、蔣雯麗演活了廿三歲的嬌憨,讓觀眾甘心接受他們的「年青」。而蔣雯麗,更憑此劇獲得第七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觀眾喜愛的電視劇女演員獎」、「最佳表演藝術女演員獎」、「最具人氣女演員獎」三項大獎。

為甚麼《金婚》會在國內大熱?它既沒有台劇、韓劇中的年青偶像靚仔靚女,也沒有華麗的外景,也沒有潮流服飾,從來只繞著幾個場景轉,從來只有兩夫妻日以繼夜「耍花槍」,為甚麼《金婚》也能討不同年輕層觀眾的歡心?答案應該就是「製作認真」。

《金婚》編劇王宛平,她被譽為國內的「瓊瑤」,我不敢苟同,事關我從來只能在瓊瑤姐姐筆下看到虛幻,從來沒有清醒的一刻;而王宛平寫出來的婚姻,是活生生的柴米油鹽貧賤夫妻,但又不是粵語片時代的勞苦寫真,她寫的仍然是「愛情」,不過就不用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催淚彈,而是利用字字珠璣的對白帶出了男女共同生活的甜蜜和苦澀。

國內拍電視劇看來真的非常文明進步,據王宛平說,導演著她向韓劇取經,拍出來的故事要充滿生活質感,她就做了大量research,故事由1956說到2005,她就看一大堆歷史書、小說,走進大雜院去,還跟編劇同事不斷討論,從大家的生活經驗中找材料,建造出一段充滿真實感的50年婚姻歷程。

國內電視劇另一令人羨慕之處,就是觀眾不單只看演員長得美醜/演技好壞/跟誰誰誰傳緋聞,他們還看到作者的勞苦功高。「王宛平」成了一個潮流/品牌,若生在香港,恐防寫出更好的劇本也只能在Ending credit一閃而過吧?大家比較留意的還是荷媽和紅姨互摑的力道──或者是,一個優秀的編劇在這個不健康的電視工業中,她寧願不寫劇本,去traffic department排時間表然後每日準時六點收工。


相關報導:
http://ent.qq.com/a/20071011/000265.htm
http://ent.sina.com.cn/x/2007-10-15/02271748761.shtml


補充:
《金婚2》正在開拍,不是續集,而是另一對男女的50年婚姻,今次由1958說到2008,據聞內容提及唐山大地震、08北京奧運。

第一誡



終於在落畫之前,我起心肝去看了《第一誡》午夜場。

昨天有份出席飯局的朋友,一整夜不止一次聽到我們極力推介這齣電影,似電影發行公司PR上身,就只盼大家支持一下這齣宣傳近乎零的電影──然而它令兩位主角鄭伊健和余文樂一起獲得韓國第12屆富川國際電影節影帝殊榮(雖然我強烈認為鄭伊健演得嚴重差勁),我由衷的告訴大家,《第一誡》拍得真的非常好!

究竟點解《第一誡》票房慘烈得一開畫每場平均得六位觀眾入場?最CORE的問題就是宣傳不足──或者稱之為沒宣傳;又究竟點解電影公司不做宣傳?他們認為兩位男主角沒號召力?還是認為導演(新加坡導演唐永健)在香港完全沒有知名度?抑或認為「鬼片」不合時宜難宣傳(近排的確比較流行九流愛情片之類片種)?最慘的是在這個人人愛看包裝先看表面的年代,沒有包裝就等同「冇料」,結果觀眾寧願看《親愛的》都不會看(或者從來沒聽過)《第一誡》。

說回電影本身。之前看了《第一誡》的Trailer,非常引人入勝,結果入場看電影,說的故事跟Trailer說的完全是兩碼子的事──但電影本身說的故事比Trailer更加吸引、更加複雜!由於看電影的過程中實在非常enjoy,所以完全沒有「貨不對版」之感,反而欣賞導演安排高明──這跟看《Cloverfield》一樣,看電影次外還看它的viral marketing技巧──而且這個「偽Trailer」的作用直接貫徹電影中心思想:在這個不是黑白分明的年代,凡事不可看表面,不可「一味靠估」!

故事其實不是甚麼新鮮題材,N年前葉偉信的《2002》也拍過同類故事──如X file一樣,警隊中有一專門處理靈異案件的「雜務科」,然後就是差人化身捉鬼敢死隊,如日本漫畫人鬼大戰......故事老套,不過拍攝手法一流,導演是新加坡人,可是他的鏡頭下的香港又地道又靚又恐怖:巴士、電車路、老人院、泳池、舊戲院......我從來沒有從香港導演的鏡頭下看過這樣的香港,第一個原因是導演對影像敏感度超高,lighting、畫面composition、剪接節奏都很好,看得出純熟而有風格,沒有多餘花巧的(香港導演最常犯的錯誤)。

不過《第一誡》最值得推介的地方,就是劇本寫得好──無論西片、日本片、港產片中的鬼片通常都是得個驚字,劇本常有很多說不通之嫌,難得《第一誡》佈局完善,懸疑度高,看到最後一個鏡頭仍然讓人處於意料之外(而且是情理之中)!真的很厲害!

唯一要彈的,就是增肥廿磅的鄭伊健,他的對白一來做作,二來他根本不會演戲──一見他就從故事中抽離,我真的不明白為何他能當最佳男主角。

部份朋友最concern的是:那些鬼恐不恐佈?我就不覺得喇,加上在我眼中它是懸疑片多於鬼片(例如《the Sixth Sense》),那些鬼都只不過是故事中的調味,劇本本身才是主菜啊。



http://www.sampsonstore.com/mkt/0809_ruleone/

電視劇



每天都在看,看林奕華罵TVB罵港劇罵《溏心風暴》,比《家好月圓》更有追看性。

我們接收的實在貧乏,開電視只看到一齣齣鬧劇。近來看電視劇的習慣都是看雜誌上印刷的劇情,《tvb周刊》的存在就是讓我追劇不用開電視,基本上可自行visualize所有劇情,有沒有人演都一樣──不一樣在於,tvb藝員可能比我想像的演得還要沒神髓。

從張先生處得知,司棋姐說了一個很吊詭的《輪流轉》結局出來,之後跟朋友說起,她說找天回電視台的library找尋一下有沒有劇本留下來,真的很想知道這個故事(十八集之後)的發展!

落後的現代



近來愛上TVB的電視劇,晚晚放工回家追看李司棋,當然不是《家好月圓》的荷媽,而是《輪流轉》中的解文意。

1980年,我還未出世的年代,TVB的劇拍得比電影還要好,因為當年TVB有甘國亮,所以有《輪流轉》。你看,單是劇名,風水「輪流轉」已經點題,想像得出人生命運起跌悲歡;現在只有《原來愛上賊》、《當狗愛上貓》,沒內涵得離譜!不如將家好月圓女性互摑文化劇場命名《女人愛打人》好了。

看著《家好月圓》裡的荷媽,表面上是大好人,實際是萬惡根源,沒了這角色,奸人自然沒戲唱,天下太平──證明了監製導演編劇還剩點眼光,知道李司棋就是有一分奸,正如當年《輪流轉》裡的解文意,一個聰明、任性、刁蠻、自私的有錢女,借林奕華的一句話,那不是大奸大惡的性情,而是小奸小惡,因為她聰明所以奸得來不會大惡,而李司棋真的演得非常好,或者說,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輪流轉》是一個未完的故事,現在只得十八集,聽說原本計劃有八十集或以上,可惜當年跟鄰台的《大地恩情》對打,收視首次輸給鄰台,可憐的《輪流轉》就給腰斬了......一齣腰斬下場的劇,卻好看得讓人在28年後重溫得津津有味,只因為它真的拍得很好。

李司棋、鄭裕玲、李琳琳、森森、黃韻詩、鄭少秋、林嘉華、林子祥、陳百強......現在的翡翠劇場有這樣的卡士嗎?當年有甘國亮做監製,林奕華有份寫劇本,王家衛是助導,這樣的班底超出了電視劇的水準了啊,同時亦反映當年電視觀眾的質素非常高,比起現在觀眾只愛看紅姨打荷媽打Sa姨的戲碼,社會真的退步了。

說起「掌摑文化」,TVB編劇真的勞苦功高,每集都安排一個靚位給女演員切磋「摑技」,看得我心驚肉跳──現在的社會是如此落後?人們凡遇齟齬均以武力解決?究竟是女人野蠻?還是夾硬要女人互摑的編劇(9成是男人)野蠻呢?最恐怖的是,追劇的師奶OL最愛看這種野蠻互動!

看《輪流轉》,有錢女李司棋唔識死跟家裡的司機搭上,兼有了身己,富裕的上海籍父母知道了嚇得不知怎算,心痛,怪責,氣憤,卻也沒有一巴摑在女兒的臉上,這才叫做make sense。

又說本土家庭暴力問題愈來愈嚴重,可是電視裡天天都在鼓吹你打我我摑你,有人打電話去投訴嗎?




究竟《輪流轉》的結局如何?大概只有甘國亮知道。還好,他解答了部分謎團。

Stephy之夜

九號風球,助我們完成了驚人(or稱之為「得人驚」)的創舉──一天內看了四齣Stephy主演的電影!行動代號為「Stephy之夜」。

行動原因源於好奇,好奇葉念琛如何「刀仔鋸大樹」,低budget到冇人有去拍愛情小品卻往往票房收過千萬,最恐怖的是女主角永遠是Stephy,那個我沒有好感的Stephy。

從來對這類以明星作招徠的港產片沒興趣,可是「Stephy三部曲」卻有口皆碑,深得少男少女所愛,朋友B曾告訴我,這幾部電影其實拍得不錯,姑且勿論Cast有幾不討好(對我來說),劇本本身是有它的價值的。

早前看《壹周刊》一篇有關葉念琛的訪問,真的吃了個驚,才知道「葉念琛」只是個筆名,起源於這位自稱「電車男」的三十幾歲男人少年時暗戀一個librarian,到人家離職後打聽到她的名字叫阿琛,因為愛情,他就改了「葉念琛」的詩意浪漫的筆名......(詳情可參考《獨家試愛》中方生暗戀Stephy的一段,正正是導演的自身投射。)

說真的,這份浪漫我絕對不合胃口。

除了筆名過份浪漫,訪問還道葉念琛原本是個200磅肥仔,追不到女仔超自卑,然後「突然」的起心肝減掉50磅,現在被人追捧為才子,這份能耐教人佩服,雖然娛樂版一口咬定他的「突然」減肥決心源於暗戀Stephy。

對了,為甚麼男人喜歡Stephy?

Yahoo知識沒註解,唯有自己找答案。我想,可能看過她的作品會對她有所改觀。

為了好奇心+扮年青,我們就去VCD舖掃下三部曲──我們還一度怕收銀員誤會我們是超級粉絲,真是百口莫辯的樣衰。

經過八小時連看《內衣少女》(這齣是陳慶嘉拍的)、《獨家試愛》、《十分愛》和《我的最愛》的人間地獄試煉,非常個人的分析如下:

《獨家試愛》
導演生嫩、演員情緒唔接、Stephy個妝及styling差、對白不合理。

不過用上大量flash back去說故事的手法很高明,令到平平無奇的劇本加了趣味。


《十分愛》
演員情緒唔接、Stephy個妝及styling更差(似老多十年的鄧萃雯)、對白更加不合理。

基本上,Stephy的角色是一個世故老練的世界女,可惜她扮一下世故又無端端的扮一下細路女,反而是《我的最愛》中唐寧演到了那份港女之姿。

可取的是鍾嘉欣,起碼present出來像個成人,在TVB拍劇拍多了知道甚麼是演戲。


《我的最愛》
拍得較好的一部(話晒是第三集了),節奏明快,大部分場口三分鐘完事,唯一拖慢節奏的就是幾場沒甚麼看頭的床戲。

方力申明顯交出戲了,可惜Stephy全程以卡通片配音員的聲線說話,大概導演給了《Teletubbies》作Reference吧?她真的演活了一個智商只有三歲的低能兒。

不過唐寧的演出很驚喜。

還有我喜歡曾愷玹教訓Stephy用唔純正廣東話笑笑口說:「佢唔呃你,佢食屎呀?」


至於《內衣少女》......王祖藍ok、鄭中基ok、陸永ok、C君ok、安志杰個body ok、陳輝虹ok、JJ唔出聲ok、Janice Man唔郁幾ok、連粱詠琪都ok,劇本比起當年的《絕世好bra》遜色一點,不過我算是笑得出來。

至於Stephy,非常唔ok,她那卡通配音說話方式仍舊令我毛骨悚然。

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我由沒好感,變得討厭Stephy。

假亦真時真亦假

CG技術愈來愈高,令人難分真與假,不過只是好奇:大費周章將真人變成假人,做到一模一樣的,為了貪過癮?



Meet "Emily" - Image Metrics Tech Demo

這是假人。

www.image-metrics.com



前幾天看了《A Scanner Darkly》,又是將真人變成假人的把戲,先拍了digital的footage,然後用 "interpolated rotoscoping"技術重新繪畫,做成2D Animation的效果。一直好奇為甚麼不用真人版去present這個Philip K. Dick的原著小說?anyway,電影本身很不錯,故事concept ok,演員ok,尤其是Robert Downey, Jr.。









http://en.wikipedia.org/wiki/A_Scanner_Darkly_%28film%29

That love's about



it only takes a moment
For your eyes to meet and then
Your heart knows in a moment
You will never be alone again
He held her for an instant
But his arms felt sure and strong
It only takes a moment-
He held me for an instant
But his arms felt safe and strong
It only takes a moment
To be loved a whole life long
And that is all
That love's about



這是Hello Dolly的一幕,在《WALL E》中播了又播。

一直很想看《WALL E》,之前明明有首映票,可惜我們大吵鬧分手,沒入場,miss了。這齣以「愛」為題的電影還是一對相愛的人牽著手去看比較合適。

話題扯遠了,我們沒分手,還手牽手地入了戲院,笑著入場笑著離場。

環保、愛情、科技為題材不是新奇事,不過Pixar的功力就是教人驚喜重重,CG做得固然好,不過storytelling更是讓人五體投地,基本上主角wall E和Eve沒有對白,或者稱之為「有意義的對白」,不過我們就是明白到他們(它們)之間老土但感動的愛情。

電腦播了十分鐘我已經想哭,直到片尾十秒鐘我還是想哭,我是眼淺的人我知道(從前看《御法度》、《三輪車伕》、《情癲大聖》我也可以在戲院裡哭),這是一齣非常非常sad的電影。

地球很sad,垃圾很sad,ipod很sad,肥佬肥婆很sad,MO很sad。

最sad的是,那班肥佬肥婆回到地球應該會瓜柴──受細菌感染至死──不過也是活該吧?


還有好奇下查出:

WALL-E = Waste Allocation Load Lifter Earth-Class

EVE = Extraterrestrial Vegetation Evaluator

砂時計

映画 「砂時計」 予告編

預言書

自從發生四川大地震,引發網上不少「不思議之巧合」、李白預言詩《飛花輕寒》之類的玩意,最好笑的大概是福娃的「兇兆」,最後藍色貝貝的預言就在香港黑雨來襲應驗了──不過關於福娃的流言,我比較相信他們是Keroro變成的。

聞說某某預言,04年的奧運是最後一屆;另外朋友說了關於一個歐洲預言家的預言,在今年9月將有天災......

上網搜尋過當道的預言家,就數巴西的Jucelino Nóbrega da Luz和美國的John Titor最出名,他們預言的事件detail到可以媲美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大事年表。

關於「預言」,我對「健次一派」的預言書比較有興趣...

心水電影

Kung Fu Panda


講明先,本人並非身為熊貓死忠粉絲而盲目追捧,而是很多外國影評早已高調大讚《Kung Fu Panda》,有人甚至說這是本年度看過的best movie!

有功夫、熊貓、Jack Black、《少林三十六房》(此乃邵氏勁片之一)等等豐富元素,此片一定不是迪士尼騙細路的玩意那麼容易看得穿──所以一定要入場睇!


The Incredible Hulk


老實講,我對李安03年拍的那齣《變形俠醫》毫無興趣,今次由Marvel自家操刀,感覺良好十萬倍!繼上期《Iron Man》的驚喜,Marvel自家的 Production有幾強大家有目共睹,今次還找來Edward Norton當男主角Bruce Banner,真的唔睇唔得!

記得當年看《Fight Club》,我覺得Edward Norton正過Brad Pitt多多聲。


The Happening


《鬼眼》導演M. Night Shyamalan新作,雖然《The Village》和《禍水》令人覺得他後勁不繼,不過今次大玩神秘,各方宣傳都不提及故事內容,trailer只見人人行行企企呆呆滯滯,又相繼自殺,究竟胡蘆裡賣咩藥呢?


The Signal


另一齣懸疑恐怖片,不過今次不講自殺講殺人──來自手機、電視、電台的神秘signal,令部分人變成殺人狂,而其餘沒受「感染」的人就成了被殺對象...




第一誡
好奇怪的國語恐佈片,香港和新加坡的production,由余文樂、鄭伊健主演,警察版捉鬼敢死隊,看了trailer,拍攝手法沒有多大驚喜,不過片中提及的四誡中,第一誡竟然是「世界上沒有鬼」...




Synecdoche, New York


終極期待!Charlie Kaufman (《Being John Malkovich》編劇) 首部自編自導電影!有人話這是世上最勁的劇本!

未有trailer,看著movie clip止渴...

英雄萬歲

看了《Iron Man》!好得!

一向是super hero電影的死忠粉絲,50%為了滿足英雄崇拜及對雄性的超現實及非理性的渴求,另50%就是看此類電影基本上不需要用腦,故事意外之中但情理之外 (跟童話故事沒兩樣),但production落足本,結果開心兩粒鍾,得到了娛樂,最好不過。

《Iron Man》其實很陰功,好歹是Marvel comic,大家卻只認識如同弱智的Peter Parker (Spider-Man),每次《Spider-Man》在香港上映,宣傳一定鋪天蓋地,而《Iron Man》就顯著不被重視,有朋友更知道我去看《Iron Man》問我是不是《鐵男》(Tetsuo: The Iron Man,塚本晉也導演),真的欲哭無淚......但我真的很想告訴大家,《Iron Man》是眾多由漫畫改篇的super hero電影中 (包括Marvel Comics及DC Comics的作品),它是拍得最好的一部!

簡單說,《Iron Man》選角一流,男主角找來唔靚仔唔高大唔年輕的Robert Downey Jr.,第一次看trailer反射性地問:「點解個主角唔係靚仔又好似好PK咁嘅?」專家就答我,Iron Man原著漫畫的主角造型的而且確是這麼的「沒看頭」,而且性格很壞:Tony Stark原本是個性格超乞人憎的軍火商,集貪錢、好色、乞薄、囂張於一身,這麼「人性化」的主角真的非常罕見──Spider-Man、Bat-Man、Superman等等hero都是好到唔可以再好的好人,好人=英雄的公式看得令人生厭,而Tony Stark這樣老土得來但反傳統的人設的確令人驚喜。

坦白說,此類英雄片的plot必然是樣版行貨,壞蛋痛改前非變為super hero不是新橋,不過拍得有誠意就是真正的功夫。今次電影由Marvel Studios自家主理,不再任荷里活電影公司擺佈(SpiderMan是Columbia Pictures和Marvel Studios聯拍的),電影忠於原著之餘,對白又出奇地寫得好,句句簡單到point,不浪費時間,加上場口短、節奏快,沒悶場。CG做得不錯,Iron Man的鐵甲比日本特攝好得多,起碼令人有「高科技」的幻想。片中愛情戲不多,不似Peter Parker和Mary Jane那樣拖泥帶水。

電影由Jon Favreau執導,可稱得上多才多藝,當過編劇也當過演員,片中客串Tony Stark的保鑣手下。

日與夜



一晚連看《Night Watch》(守夜神)和《Day Watch》(守日神)DVD,非常滿足。

年前在國際電影節看《Night Watch》,被「俄羅斯科幻片」的包裝吸引入場,不負所望,令人驚嘆俄國的電影CG做得如此好,故事取材自俄羅斯作家Sergey Lukianenko,聞說電影有續集《Day Watch》,很讓人期待。

結果《Day Watch》沒有在戲院上正場,唯有看DVD,看之前又發現第一集的記憶有點模糊,所以一次過play四個鐘,過足戲癮。

不過真的有點失望,第二集故事支節太多內容鬆散,又太多犯駁位,尤其在重看第一集之後看,相形失色。

真很喜歡這部俄羅斯科幻電影系列,人家在俄羅斯隨便在街上取個鏡頭都美得驚人,而故事又有吸血鬼、人變老虎、巫術、咀咒、正邪大戰一大堆五花八門看得你眼花撩亂的超現實元素,完全滿足了觀眾的需求。

俄羅斯作家Sergey Lukianenko被稱為俄羅斯「科幻文學之父」,這部科幻系列,首部曲《Night Watch》,其後是《Day Watch》、《Twilight Watch》(美版《Dusk Watch》)及《The Last Watch》。據知電影只拍三部曲,暫時拍了第一、二部,《Twilight Watch》要2009年才上映,望穿秋水。

故事內守夜神(Night Watch)和守日神(Day Watch) 互相監測,以平衡人間和平,電影好看之處是角色無須穿上甚麼超人戰衣,只要穿普通人的fashion,而武器又不用設計甚麼死光槍,只要一支裝上紫外線燈泡的手電筒就行了,而守夜神和守日神之間還會用MSN通訊,非常生活化!一種充滿生活感的reality與surreal的故事背景加上CG特技,組成了一個奇特而吸引的世界。

Plot:

For as long as humanity has existed, there have been "Others" among us; Witches, Vampires and Shape-Shifters who are soldiers in the eternal war between Light and Dark.

Light Others protect mankind from Dark Others, who plague and torture humans.

Over 1000-years ago a truce was struck between Gesser, Lord of the Light, and Zavulon, General of Darkness. They agreed that no one could be forced to good or evil, people must choose freely for themselves. To uphold this truce, each side established underground forces; the soldiers of the Light would be called Night Watch, making sure Dark Others obeyed the truce. And the soldiers of Darkness would be called Day Watch, to do the same.

Quoted from the offical site: www2.foxsearchlight.com/nwnd

嚇死你



因有換票證的關係,竟然去看了《嚇死你》!

女同事比我早兩天看了,回來大罵,說狗屁不通冇頭冇尾不知所謂,重點是「零恐怖」──明明電影賣點是甚麼「史上最恐怖」之類的硬銷句子,好奇一:真的不恐怖嗎?好奇二:同事說故事「冇頭冇尾」,反而很期待一個冇頭冇尾的恐怖故事!

結果,我和張先生都一致認為這齣人人喊打的《嚇死你》很有介紹給朋友看的價值!不過請留意,有價值的比例是全片的三分一,電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李燦森擔主角的《十三么》純粹得啖笑,而第三部分完全可以不看,拍得太爛,不想多說。

而電影第二部分《你個心好強壯》是全片的賣點,由江若琳當主角,也就是同事口中「冇頭冇尾」的故事──電影開首一連串montage:江若琳驚青抖大氣close up、廚房、女人在煮人肉、跑、有人拿斧頭追來、升降機、黑暗的走廊、江若琳用斧頭劈保安員、江若琳躲在櫃裡......差不多每個shot都重覆三次才轉下一個shot,起初看有點煩,不過看了幾個shot開始感受到那種不自然的恐怖感──從來,剪接於電影是製造恐怖最利厲又最容易的技巧,例如jump shot、fast motion、slow motion,由不自然引起的不安。

然後,在montage過後,開始完整地說一次故事了,不過仍然是沒有解釋,沒有時間空間局限的情節,江若琳仍是不停被追殺,要不斷的跑......那些畫面,就是「噩夢」,就是我們平時會發的噩夢,沒有時間空間局限,江若琳從「家裡」跑出來,搭了一程升降機之後來到「寫字樓」,走過些變了「課室」......所有人事物都沒有註解,導演用鏡頭把「噩夢」重現在銀幕上,很純粹利用剪接、燈光、場面調導營造氣氛,像是學生時代的editing project。

如果你沒有閒錢閒情買張飛看三分一齣戲的話,個人認為日後買跌價VCD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DVD就免了)



後記



讀了些網上評論,網友大力批評電影第二部分「毫無劇情」,又批評江若琳沒有角色名字對白,有指導演show off唔知拍乜......只有人說第一部分or第三部分好看,而第二部分是垃圾。

真的令人生氣。

觀眾看慣了「同事三分親」,對反傳統的作品總是不能接受。

電影第二部分很有Buñuel和Dalí的《Un Chien Andalou》和Maya Deren《Mashes of the afternoon》的味道,當然,那些唾罵《嚇死你》的觀眾根本不知道「安德魯的狗」不是一條狗。






在入戲院之前發生了一件意外──張先生先拿換票證去畫位,我一心以為他去apm百老匯,結果他竟然去了「銀都戲院」!他說,在銀都看恐怖片比較有氣氛!畫位的時候還是全院沒人坐!......我那種又要看又要驚餐飽的恐怖片mania,唯有硬著頭皮頂硬上......在入場前我還一個人上廁所,銀都的廁所比影院更恐怖......

十誡

《The Ten》,原本以為是獨立電影的格局,結果拍得很commercial,比想像中娛樂性豐富令全場笑聲不斷。

早就知道電影以聖經十誡為題材,當然不是福音電影,都說了「玩」十誡,玩得算夠放(但未算顛),劇本寫得夠絕,變出十個光怪陸離的故事,而十個故事當中有所牽連,說不上箇中複雜,不過尚算連繫得完整。





十個故事一開首已經很吸引:一個傻仔去跳降落傘但忘了穿降落傘,結果身體因衝力栽入泥土裡,但又死不去,只有頭和一隻手伸出泥土可以活動,醫生說一移動他的身體就會有生命危險,於是乎他就這樣埋在地上...故事似乎沒戲好唱了吧?誰知劇本還有後著:電視台爭相訪問傻仔,大眾將他捧為偶像、捧為「神」,電視台更請他拍sitcom──當場他仍是埋在地上喇!又後來,有瘋狂fans學他不穿降落傘跳機,他又因為跟未成年少女發生性行為(?)而被觀眾冷落,新一代偶像就這樣殞落了......

補充,傻仔有個未婚妻,由Winona Ryder飾演;而「不可偷盜」一誡中再找Winona Ryder當主角,很明顯導演用她曾經高買的歷史開一個玩笑。

As一個無宗教信仰的觀眾,我們真的笑得很痛快。

它,比起《Teeth》好看得多。

www.thetenmovie.com

驚喜



喜出望外,李康生的《幫幫我愛神》拍得不錯,雖然仍是擺脫不了蔡明亮的影子,不過那段活生生而且正常的感情線,讓人看得驚喜──要知道蔡明亮電影世界裡的感情都是空洞麻木冰冷的。

遲了入場,卻在衝入文中大劇院的一刻跟李康生打了個照面,不自覺的跟他點一點頭,結果他看著我沒有反應,我才省起我們根本不認識!他一定奇怪我為甚麼像個舊相識的跟他打招呼吧?大概我中毒太深,身為蔡明亮的死忠粉絲,我以為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說起來,跟蔡明亮還可以說是相識一場,當年阿Ann帶我們去文華coffee shop跟他吃過下午茶......

《幫幫我愛神》故事沒有甚麼曲折,題材可是熟口熟面:青春、性愛、破產、婚姻、易服、吸毒......不過值得一讚的是鏡頭拍得美,Props和Set雖然美得誇張不過也有著驚喜效果,電影藉著生活小節的奇想令觀眾會心微笑(不禁想起《愛情萬歲》...),最喜歡男女主角用公路上的超車照相機拍下的「大頭照」,浪漫得很。

小心



今回電影節很期待《Teeth》,以為它是cult片,又以為它是恐怖片,也一度以為它是笑片,結果它甚麼都不是!我說這簡直是TVB拍劇的水準,分別只是電影裡曾出現被切的陽具而TVB不可以,that's all!

電影節booklet上的簡介非常吸引的:校園故事,金髮美女女主角是男生的夢中情人,終於有人可以一親芳澤時赫然發現女主角「下面有牙」──傳說曾記載有女性陰道長有牙齒,象徵女權反抗男性或是弗洛依德說過甚麼男性「被閹割的恐懼」象徵云云,sound attractive,結果,電影就如電影節booklet上那213個中文字連標點的簡介那麼多,故事沒有back story也沒有development,它的selling point是「男人看得會痛,女人看到會笑」,對不起,我旁邊的男人不覺痛,而我也不覺得好笑。

明明故事概念不錯,為甚麼捉到鹿不會脫角?

而該場電影最讓我火大的是,身後坐著一個討厭的男觀眾,三十多歲黃種香港人,未開場前他已不斷噪音滋擾,結果完場時他竟然高聲大呼:"This is the best movie I've seen before." 難聽的英語腔加上如此「高見」,令人側目。

張先生當場冷笑:「佢睇過嘅戲又真係好少!」

Teeth中文片名譯為「小心有牙」,大家真的要小心,小心被騙。

想看

映画「百万円と苦虫女」

無題

上文提要,家裡的PC病了,沒心機寫BLOG...

很多事情想寫出來,但又不知從何說起,說開心的事還是不開心的事呢?寫文也開始有selection,多糟。

工作上終於遇上瓶頸,能夠發明「瓶頸」這個term的人真偉大,一語道破了那種卡住卡住呼吸不了的無力感...基本上我很慶幸得到這份工作,它讓我學會了很多,但日子久了,總會看清楚它的利與弊,有時候真的呼吸困難,很想出去抖一啖新鮮空氣。很感謝之前berry的開解,你讓我明白生活就是要呼吸下去,無論有多辛苦也好。

朋友間發生了很多感情變卦,自己總是當開解別人的角色,有時候也懷疑自己是否一個談戀愛的專家,總是給別人正面積極的建議。其實,我真的有資格說話嗎?

我跟他說,我大概是他不快樂的源頭。

如果愛情就像打工,我們是不是也要明白愛情就如生活一樣是要呼吸下去,無論有多辛苦也好呢?























電影節開始了,昨晚看了周防正行的《i just didn't do it》,如想像中一樣沒甚麼事情發生,就是以故事那無窮的張力令人追看下去。























剛剛看了《god man dog》,不得不再一說,台灣電影是我的最愛,年輕女導演拍出一個淡淡然卻又灰暗暗的故事,很對胃口。憂鬱的蘇慧倫仍是憂鬱,而且有點變本加厲,讓人看得心戚戚,看到那種絕望,禁不住有著共嗚,很害怕終有一天我會跟她一樣發神經,把一切毀掉。

《god man dog》另一讓人愛上的地方,就是找來高捷演一個跛腳大叔,那是一個非常潦倒的角色,如高捷自己所說,他從來演江湖大佬的,這次對他來就是個挑戰,對觀眾來說是個刺激。對了,剛才在screening見到高捷,他如印象中一樣有型啊!

暫時忘記不快,期待著假期,也許休息幾天可以恢復原氣,繼續走下去。

佩服

終於看到Be Kind Rewind 的 "sweded trailer",真的服了Michel Gondry。



www.youtube.com/user/BeKindMovie

心水check list

電影節又來了...

蝴蝶
張作驥,台灣電影,必看,之前看過《黑暗之光》及《美麗時光》,好得!

左右
王小帥,中國新出猛人,品牌效應,入柏林影展,故事吸引。

I'M NOT THERE
Todd haynes新作,為了看cate blanchett反串男角有型到爆得威尼斯影后已值回票價!很想先睹為快...(原來內地將I'm not there譯作《我不在》...好好笑)

幫幫我愛神
冇計,即使李康生的作品不是非常好看但我們還是甘願的入場...

流浪狗神人
又一台灣電影,加上女導演又加上蘇慧倫演出,從前看過一齣台灣電影《藍月》,蘇慧倫當女主角,淨看她的憂鬱已經飽了...

TEETH
Cult片,傳說中「被閹割恐懼」的女人,即是「下面有牙」,專咬男人,可歸類恐怖片或是笑片,令我想起《鐵男》的電鑽...

玩十誡
因為Winona Ryder...

魔鬼大狀
Documentary方面原本想看Michael Morre第三部曲,不過他的作品開始沒驚喜,而《魔鬼大狀》講一個專替衰人惡人打官司脫罪的大狀,主題比罵美國醫療制度更吸引。

青梅竹馬
楊德昌+侯孝賢+蔡琴強勢組合, 而故事背後的故事:楊德昌和蔡琴拍完《青梅竹馬》冇耐結婚, 結了十年離婚, 因為男的坦白承認有外遇,愛上鋼琴家...


其實我想看多些台灣電影,不過未消化完;其實我想再從BIG SCREEN看多一遍MAYA DEREN;其實我想問有冇人借了我隻正版Maya deren DVD,在家失了蹤,心在痛...

Sunrise Sunset



TVB Pearl將會在二月八日一口氣播出Richard Linklater的《Before Sunrise》(2330-2240)和《Before Sunset》(2240-2410)。

曾經大頭說很喜歡《Before Sunrise》,已經很想買碟回來看了,然後知道導演在九年後找回男女主角拍《Before Sunset》再續前緣,又更加想看這兩齣電影,可惜一直未的起心肝......今次希望不會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