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th Century Boys



我敢打賭沒看過《二十世紀少年》漫畫的香港電影觀眾,不會喜歡這個故事。

作為漫畫fans,這部「本格科學冒險映畫」《二十世紀少年》,我算勉強「收貨」,起碼導演非常落力地visualize浦沢直樹的紙上談兵,可是電影時間有限,濃縮了的故事lost了太多情節,更重要的是lost了那份情懷──那份成年人曾經對二十世紀充滿憧憬的情懷。

同事沒看漫畫走了入場看電影,她一看完就打電話告訴我,她看不明白,她不明白故事想帶出甚麼message,而我更清楚,她根本領會不到這部漫畫何以在日本轟動一時,總銷量超過2000萬本;更不了解為何《二十世紀少年》比《死亡筆記》還要受歡迎(《二十世紀少年》在日本開畫兩天即收4,500萬,比《死亡筆記》3,000萬還要多)。

單看電影頭一集,大家只看到casting做得很好 (說真的,要Cast一個外表似漫畫人物的演員有何難?化妝+Styling就可以搭夠),加上導演亦覺得浦沢直樹用一支筆畫出來的「鏡頭」已經充滿電影感,索性將漫畫當storyboard的拍,我見到有網民大罵電影是漫畫倒模沒創意,那又是真的,這位導演的鏡頭非常非常平實,像在看三線日劇,張先生suggest如果換了杜琪峰來拍應該很stylish很有趣。

而我看電影之後一口氣重看一次漫畫,對電影更加惋惜。

網上看到有位因為電影上映而湊熱鬧的人,急著看1至24期漫畫,然後入戲院看電影版,最後大彈:一班中坑去「保衛地球」屬非常低智的行為。

真的「低智」嗎?曾幾何時我最愛看《魔神英雄傳》、《獅人鳳》、《美少女戰士》卡通,我也渴望身為平凡小學生能搖身一變保衛地球兼大出風頭的,那是小朋友的fantasy啊!而《二十世紀少年》於我看來只不過是夢想的延續,人到中年發覺小時候的戲言成真,付出所有去完成自己闖下的禍,那又有何高智、低智之分呢?

據張先生的偉論,《二十世紀少年》是給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看的漫畫,他們的童年對未來充滿憧憬,他們的年代有1999年世界未日的傳說,也有2000年新世紀來臨的期盼,他們想過改變世界;反觀80、90年代出生的孩子,包括我,一生下來社會已安穩,我們失去了改變現狀的熱情──或者,我們根本覺得沒必要去改變,所以這一代的孩子完全不明白「健次一派」的世界觀、價值觀,甚至從來未聽過「20 century boy」這首歌。

公平的說句,淨看《二十世紀少年》電影的人是領會不到浦沢直樹的用心──起碼我不會從銀幕上看到「朋友」是多麼的恐怖 (我記得有朋友看漫畫看得如像看鬼故,晚上看到心慌慌)。

還是那句,看原著漫畫會比較好。

1 comment(s):

「他們的童年對未來充滿憧憬」→漫畫中最重要的鑰匙,是70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啊!我覺得Expo '70對健次一派的影響比〈20th Century Boy〉還要大。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