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wing in the wind



一個人在家看戲,總是比較容易感動容易哭,看電影抑或看翡翠劇場,都一樣,大概是一個人獨處時容易釋放情感。

看了中村義洋導演的《番鴨‧土鴨‧神明儲物櫃》(アヒルと鴨のコインロッカー),看到哭。

由推理作家伊阪幸太郎的同名小說改篇,未看之前已收到「這是一個推理/懸疑的故事」的訊息,結果DVD播了頭半小時仍未嗅出任何懸疑氣息,劇情平淡得很,開始失望之際,劇情一扭轉 (所謂的鋒迴路轉),故事變得生動、富追看性,早前看淡淡然劇情原來蘊藏著謎團,跟著謎霧一一散開,真相大白之後剩下的是悲傷孤獨,令人動容。

《番鴨‧土鴨‧神明儲物櫃》的主旨,在書名/戲名中已點題,番鴨意思是在日本的外國人,土鴨是指日本人,指日本一直存在著的「排外」問題,片中亦有外國人問路的情節,結果日本人對之視而不見,又說外國人在日本不應說外語,應該說日文…曾有報導指日本有街招寫著「小心外國人」,當中的「外國人」是指我們中國人,明顯是種族歧視,大部分日本人只放白人在眼內,其他有色人種就是異類、是敵人。而《番鴨‧土鴨‧神明儲物櫃》道出了外國人在日本飽受歧視之苦。

而神明儲物櫃,指故事中主角是不丹人,他迷信於做了壞事神明會知道,下一世會有報應,於是女主角把稱之為「神的聲音」的Bob Dylan大碟放入櫃內鎖上,比喻鎖上神明,神明看不見你犯的錯,就不用怪責自己。片末濱田岳飾演的椎名替瑛太把播著Bob Dylan的Blowing in the wind的CD機鎖入車站的儲物櫃,暗示他認同瑛太所為,不用自責,同時認同了身為「外國人」瑛太是朋友,令人感動。

全片以Bob Dylan的Blowing in the wind為Theme song,藉歌暗示了反戰和民權運動思想。

另外,主角瑛太和松田龍平的配搭很新鮮、很吸引,在松田龍平死時要播Blowing in the wind,瑛太聽了大哭…結果我也跟著哭…瑛太更憑此電影得高崎映畫祭最佳男主角。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Yes, '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on the sand?
Yes, 'n'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s,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Yes, 'n'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fly?
Yes, 'n'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s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years can mountain exist
Before it's washed to the sea?
Yes, 'n'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Yes, 'n'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Pretending he just doesn't see?
The answer, my friends,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アヒルと鴨のコインロッカー - 予告編


番鴨‧土鴨‧神明儲物櫃

導演:中村義洋
演員:瑛太、松田龍平、濱田岳、關惠美
日本
2007
彩色
110分鐘

《番鴨》的原著出自人氣推理小說家伊阪幸太郎,中村義洋在《一首Punk歌救地球》前已經玩弄宿命:椎名來到仙台大學,鄰居河崎告訴他隔壁住著一個遭女友拋棄而封閉心靈的不丹人。河崎帶椎名去搶一本字典,讓不丹人好好學習日文。椎名慢慢揭穿河崎是個危險人物...卜戴倫的音樂牽引出蒼涼與悲憤兩種調子的主題:外人在陌生世界生活的孤寂和青春的義無反顧。奇情在中段解謎,變奏為復仇故事,偶像男星瑛太的演出脫胎換骨。回韻(?)是把神明鎖起來的絕想!

兔子與蜥蝪



得朋友J的推荐,看了一齣韓國電影《兔子與蜥蝪》。

不明所以的戲名,淡如白開水的劇情,卻值得花個半小時看下去,理由就是拍得非常非常的美。

導演似乎不打算用精警的對白、曲折的劇情去說故事,而是用舒服真實場景、自然的打燈,仔細的美指,加上純熟的鏡頭和場面調度,令人覺得南韓這個地方美得驚人。故事簡單,一個自小被美國家庭收養的女孩May (成宥利飾)回到首爾尋親,遇上患心臟病快要死了的的士司機恩雪 (張赫飾),結果的士司機陪歸國女子一起尋根,最後發現了身世之謎……

幸好張赫不再演那些「偶像派」式的英俊富家子角色(我對他的印象停留在韓劇《開朗少女》中的低能角色),今次他是一名普通人,隨街可見的的士司機,穿直腳牛仔褲、帶點舊的白波鞋,短髮留點鬚,反而順眼得多。

這個韓式悲傷故事,不太肉麻,而且不是愛情故事,只是一對陌生男女的journey,由陌生到熟悉的journey(導演要求男女主角在開鏡之前不要見面混熟,因為他要拍的是「陌生感」)。不過電影又拍得很浪漫──最喜歡的一場是張赫駕著的士,載著成宥利去「尋根」,在公路上,成宥利打開車窗伸出手,然後張赫見她無聊,給她一包爆谷,成宥利抓起爆谷伸手出窗,爆谷從手中飄起,公路上飄起一顆顆像雪的爆谷……

Maybe/Rabbit And Lizard Trailer


片末鐵路路軌的一場,非常的美。


*《兔子與蜥蝪》參加了第十四屆釜山國際電影節「韓國電影的現在」展出單元


片名 Rabbit And Lizard
譯名 兔子和蜥蜴
年代 2009
國家 南韓
語言 韓語
片長 102 Mins
導演 朱志洪 Ji-hong Ju
主演 張赫 Hyuk Jang, 成宥利 Yu-ri Sung

迷失於Inception



終於看過Inception了,不是不喜歡,不過總有點失望。


也許是朋友們評價太高,入戲院看了第二次的還要再看第三次,結果帶著期望入了場。

不少人(竟然)說Inception的故事/概念很original,真的嗎?我同意Chris Nolan把夢境的性質推到另一層次,我一向喜歡「夢中夢」的概念(也確實發過這樣的夢),而這個「夢中夢中夢中夢…」的概念簡直驚人!不過,那是execution /modification創新而不是概念(concept)創新,因為連Chris Nolan自己也說受了Matrix 和 Dark City 的影響了。入侵夢境/潛意識這類題材,Michel Gondry的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已經做到出神入化,而「何謂真實何謂夢境」的題材,Matrix也受Dark City影響而拍了三集。

故事犯駁太多,如果一個故事存在非常多犯駁位而那是為了「引發觀眾反思」,太不負責任,太低手了。

我仍然較喜歡The Prestige,因為故事可以「自圓其說」(可能是改篇原著小說的關係),而且看到結局時有「嘩」一聲的驚喜,看Inception時完全沒有這種感受,我已經完全不看trailer和影評入場了,不過還是估到劇情──永遠發夢的ending太行貨了。

讀了不少網上的Film review,算是對level 1到level 4的世界多明白一些,不過還是有疑問/質疑:

1. 如果Ellen Page是夢的architect,她亦試過第一次入Leonardo的夢時改造他的夢──Ellen Page勁到可以將別人的夢「摺埋」,咁勁,何解她不可以改變那些保護Fischer的狙擊手?大可變些幫手/變一堵牆出來擋一擋吧?

2. 明明level 1是Yusuf的夢,造夢者若是知道自己正在發夢的話,應該可以改變某些場景吧?起碼當我發夢時如果意識到在夢中,我試過變出直昇機和飛上天…

3. 既然Leonardo知道有人(如Fischer)會接受training,在夢中守衛著自己的潛意識,那Leonardo他們也可能train一隊解放軍出來吧?幹嗎搞得自己那麼狼狽?

4. 點解Leonardo可以這麼多東西(潛意識,即他太太)入別人的夢,別人又不會帶姨媽姑姐來開P?

5. 好想知道architect (Ellen Page)如何「建築」別人的夢,可惜沒有交代。

現在很想重看一次Dark City

打擂台



仍未睇《打擂台》......

之前電影節沒訂票,望穿秋水等上正場,怎料剛剛導演竟然親自打電話給張先生,說是深知張先生「好此道」,邀請他看今個星期的優先場。

難得導演如此有心,張先生大樂,我這個得漁人之利的,當然要幫手宣傳一下:喂,未睇嘅朋友一定要買飛!好嘢嚟架!



導演:郭子健,鄭思傑
主演:梁小龍,陳觀泰,泰迪羅賓

破舊的「羅記茶樓」暮氣沉沉,掌櫃的成、當廚的淳皆年過半百,成凡事以和為貴,淳頹廢嗜酒,二人守候昏迷三十年的師傅羅新甦醒,但光陰磨蝕兩師兄弟的鬥志與武功,成鐵手已廢,淳一腳亦殘,一度叱咤武術界的「羅新門」武館宗師羅新始終跟掛在他床頭的臘鴨一樣:原封不動。當年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羅新倒下的一場比武,成為武術界懸案。

迷上Chloë Grace Moretz



迷上了Chloë Grace Moretz

剛看了Kick Ass,結果發現戲中最搶眼的,不是Aaron Johnson飾演的Kick Ass,而是Chloë Grace Moretz演繹的Hit-Girl!



片中的Chloë可愛、金髮、功夫了得,才12歲!打鬥時有型(不少動作場口親身上陣),說粗口時更有型!才覺得這個小女孩非常熟口熟面,原來就是(500) Days of Summer中飾演男主角那個毒舌細妹Rachel Hansen,看(500) Days of Summer已經對這位小妹妹的刻薄性格非常印象深刻,現在還當上super hero,真的不得了!


(500) Days of Summer

Chloë Grace Moretz現年13歲,2004年開始當演員,之前的作品除了Desperate HousewivesThe Amityville Horror(港譯:《零時三點三》)我有看過之外,就只對(500) Days of Summer有印象,不過個人偏心認為此姝前途無可限量,尤其她還拍了美國版的Let The Right One In(瑞典吸血鬼恐怖片,美國版片名改為Let Me In),演吸血鬼女主角。

連Nicolas Cage都說,"I knew about her right away that she was marvelously charismatic and had her own unique sense of humor. I knew she had star presence.”



雖然我不太期待荷里活翻拍的Let Me In,不過極度期待Chloë的演出!


More: 我看Let The Right One In

失戀排行榜


隨意在家中選了一隻影碟,看了2000年年份的High Fidelity (失戀排行榜)。

簡單輕鬆的題材及手法,愛情commercial film,看得舒服。男主角以黑膠碟Top 5掛行榜比喻最刻骨銘心的失戀經歷,經常對著鏡頭解說自己的感受(想起這叫作"direct cinema"的narration),故事中Tag了大量樂隊、唱片、歌曲,可惜我對音樂沒甚麼研究,未能100%enjoy。

又是個人偏好問題,超鍾意Jack Black飾演的Barry!尾聲時更大唱Let's Get It On (原唱:Marvin Gaye),非常經典。



有點興趣看看High Fidelity的原著小說,英國作者Nick Hornby 1995年的出品,有中譯本。

上發條的橙


由於記憶出錯,誤以為Blow Up中的網球場一幕屬於Clockwork Orange,於是決定重看一次。

一直都喜歡Stanley KubrickShinning,對Clockwork Orange不是太偏愛,不過重看一次之後即時加分!單看Art direction:那些奇裝異服、誇張假眼睫毛(男人的)、designer chairs......已經值回票價;電影拍在1971年,故事說著1995年的未來故事(當然現在已成過去),那些誇張的視覺美學及充滿科幻元素的「罪犯終極治療法」,在2010年看來,1995年當然沒有「進步」到如此瘋狂的境地!而電影中的暴力與色情,在現今暴力片、AV片成行成市的年代,仍然讓人心有餘悸!當然Clockwork Orange並非預言書,只是為我們帶來了視覺和意識上歷史性的強烈沖擊。

題外話之一
甚麼是「發條橙」(clockwork orange)?英國有句俗語"as queer as a clockwork orange",意思是"indicating something bizarre internally, but appearing natural, human, and normal on the surface",即表面正常但內裡不正常,像一個要上發條的橙(根本就不正常!),電影名暗示主角是一個表裡不一的衣冠禽。

題外話之二
電影中主角非法闖入一個獨居女人的住宅,那女人養了很多隻似窩窩的貓!有大有小的,非常可愛!



題外話之三
曾在北京看到一隻盜版DVD,碟上的簡介內容大致上是這樣的:「有一天,有個人在街上拾到一個要上發條的橙,然後不可思議的事情從此發生......」真的超級不可思議!

題外話之四
Malcolm McDowell身上那件大褸,我也想買一件!

Blow Up的真實與快樂


Private screening的第二部電影,是AntonioniBlow Up

又是失敗電影學生的體認,竟然現在才看Blow Up這部經典,坦白說,Antonioni的作品,我只看過Red DesertEros中的The Dangerous Thread of Things,印象模糊得緊要,確實失敗。現在終於看了Blow Up,總算是完成修行,可以大聲說「我愛安東尼奧尼」了!

大概是從前看了Red Desert看得一頭霧水的關係,以為Antonioni的東西難以理解(可能是從前大年輕,又或是道行未夠),而Blow Up非常的平易近人,故事簡單畫面乾淨,劇情又似日本推理小說般充滿追看性,怎麼我會等到現在才打開這盒DVD?多年來錯過了如此好戲,唉。

在公園偶爾拍下的照片,讓時裝攝影師產生好奇,然後不斷把照片「放大」再「放大」(內地似乎把片名譯「放大」!),最後發現一宗謀殺案!雖然Blow Up並非用主流的說故事方法,沒有所謂的「解謎」,不過相信所有人都認同電影結局對觀眾來說是非常震撼的──當我看著男主角David Hemmings站在草地上,遠望向畫外的默劇演員打無影網球,David Hemmings的眼珠忽左忽右的轉動,像在看真實的網球在移動,然後忽然出現幾下球拍打在網球的「卜、卜、卜」聲音,敲醒了David Hemmings,也敲醒了觀眾。


何謂快樂?何謂真實?David Hemmings身處英國倫敦Swinging Sixties世界,有名有利有型有款,最後卻從默劇演員身上明白到,快樂不存在,只是大家自欺欺人假裝快樂,然而當你自己投入了想像之中,騙過自己,就覺得快樂了。

另外赫然發現,原來我曾經看過Blow Up在網球場的ending scene(大概是大學課堂上看過),我還常常以為那是Clockwork Orange中的一幕!原來記憶一直出賣我。

愛情悲劇Jules et Jim


今年沒有訂HKIFF,就在家裡自己來個private screening。

首先看了Jules et Jim (祖與占),經典的Truffaut作品,作為電影學生──基本上我是讀Media的,不過讀書時竟然沒有主修新興媒體,而是選了導演、編劇,讀了一大堆電影理論,心理上總是覺得自己是個電影學生──確實沒有理由沒看過Jules et Jim,大概這就是當半桶水電影學生的悲哀。

言歸正傳,看了這齣1962年的作品,驚訝於導演當年的前衛思想──愛情並非只能容納兩個人,其實三人行亦可以。祖與占二人同時愛上Catherine,Catherine先與善良溫文的祖結婚生子,之後不甘於平淡,搭上了不羈的占,祖為了愛她,甘願三人世界,美好的日子維持了一段日子,可惜最後占不能接受兩個男人同時擁有Catherine,結果三人美好世界崩解。

我很不喜歡Catherine這種自私的女人,她對愛情不能專一,可是又不容許占惦掛著巴黎的女友Lucie,如果她的愛情世界不是一夫一妻制,那麼占亦可以不專情吧?如果沒有妒忌、自己,三人、四人甚至百人的愛情也可以讓人幸福快樂。至於為評為「電影史上最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我不太苟同,我道那是最現實殘酷的愛情悲劇。

電影是當年French New Wave的產物,用上新聞footage、相片、freeze frames(電影史上經典的凝鏡)、旁白、masking畫面等等,即使現在看來,仍然是很震撼的。

縱使不認同Jules et Jim的愛情觀,不過它所表達的青春、敢愛敢恨令人動容;縱使不喜歡Catherine,不過Jeanne Moreau(珍‧摩露)的確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女人。

Alice in the Wonderland


終於看了Tim Burton的Alice in the Wonderland,一如所料,電影並非以故事、劇情作賣點,老實說,故事驚喜欠奉,入場只是為了那漂亮、夢幻又真實的art direction和CG,讓我願意付貴一倍的票錢入場(那是因為3D版的關係)。

有人說電影沒有內容,只有畫面,悶......我蠻喜歡故事簡單易明,純粹享受它的visual impact。從經典的Alice in the Wonderland進行延續,我對於「長大了的人重回那個異世界會有甚麼體會」的故事骨幹很感興趣,而Alice的反應完全是常人該有的,一反傳統童話故事中的「不實際」,以真實的人放在虛幻的情景中,對我來說已經很有「戲味」了。

最驚喜的,就是主題曲由Avril Lavigne主唱,初聽起來覺得「九唔搭八」,不過想深一層,反傳統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Trippin out
Spinning around
I'm underground
I fell down
Yeah I fell down

I'm freaking out, where am I now?
Upside down and I can't stop it now
Can't stop me now, oh oh

I, I'll get by
I, I'll survive
When the world's crashing down
When I fall and hit the ground
I will turn myself around
Don't you try to stop me
I, I won't cry

I found myself in Wonderland
Get back on my feet, on the ground
Is this real?
Is this pretend?
I'll take a stand until the end
不過Alice的MV由美國music video director Dave Meyer執導,並非出自Tim Burton的手。

沒有太陽的白夜


看了《白夜行》電影,無可否認韓國導演比日本導演較懂得說故事,一本厚重的小說改篇成電影,最基本就要懂得取捨、改良情節,君不見《20世紀少年》被日本人拍了十小時的電影三部曲還是支離破碎的?《白夜行》電影版算是拍出了一個完整故事,就沒有讀過原著的鼻兄來說,他單看電影算是滿意了,不過作為讀過原著而又認為這是「最好的東野圭吾作品」的粉絲,我自然會吹毛求疵的感到有點失望。


「在我們的頭上沒有太陽,一直都是夜晚,但是卻不覺得黑暗,因為有能代替太陽的人在。」

《白夜行》是指男女主角「只希望能手牽手在太陽下散步」,可惜他們的人生不容許。

《白夜行》小說最好的地方,就是那是一本講述一男一女的成長故事,由1973年說到1992年,差不多廿年的日子裡,男女主角為了生存而犯罪、不擇手段的,道出他們人生的絕望和冷血無情,而推理、查案的環節只是配菜,讀到結局時那更是絕望的沸點,讓人為犯罪者流下同情的眼淚。

可惜的是,書中最好看的就是男女主角撲塑迷離的關係,原著中從來沒有直接交代二人是朋友、是共犯,女主角每每遇上阻滯,男主角就暗裡幫她「消滅」阻滯,然而電影中卻明刀明槍的說出男女主角一直聯絡,有對話、有交流,削弱了懸疑和張力;而原著中最悲情的一段
是男女主角青少年時代的故事,偏偏電影就輕輕帶過;最令人失望的就是結果一幕男主角死在女主角跟前,原著中女主角仍然無動於衷,冷血得令人心寒,亦同時道出她的人生就是如此悲哀,而電影中孫藝珍實在表露出太多感情,擺明要讓觀眾給她同情分,讓角色加添了人性,失卻了原著結局帶來的震撼。

大概那就是文字可以帶來的想像空間,而電影(或是導演、電影公司)不能夠冒險將男女主角拍成零交流吧?

至於日劇,不是太大興趣去看。



內容簡介

在白夜裡,沒有人性這種東西!一部刻劃童年傷痕的悲傷物語,一個深不見底的惡意深淵,一段至死方休的遁逃之旅,一首燃盡生命的愛情戀歌,以及,永無止境的闃暗白夜……。

他們為什麼如此輕易地抹煞別人的性命?他們為什麼毫無愧疚地奪取別人的靈魂?一九七三年,大阪的廢棄大樓發現了一具他殺屍體,被害者之子桐原亮司與嫌疑犯之女西本雪穗,就此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桐原亮司拉皮條、盜賣電玩軟體、隱姓埋名竊取商業機密,不斷向下淪落;雪穗由親戚收養,就讀明星學校,成為同學豔羨的對象,儼如上流名媛。然而,兩人身邊的人卻紛紛遭遇不幸,甚至死於非命,這是命運無情的操弄,還是潛藏著駭人的真相?

我不信革命。我只相信愛情。


重讀一次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曾經在十幾年前讀過不下十本村上春樹的作品,除了紀實類型的《地下鐵事件》之外,我竟然對他所寫過的文字全無記憶,大概是當年的我只是崇尚「權威」而囫圇吞棗,看了甚麼也沒有消化掉,不過青春就是這樣用來浪費掉的吧。

重讀《挪威的森林》,是年紀大了的關係,終於懂得去咀嚼當中的「鬱」。全書所有的段落總是給我很「鬱」的感覺,渡邊徹(ワタナベ トオル)的生活、他的感情世界、他對生死的領悟,通通充滿無奈。明明說是愛情小說,卻令人感受不到戀愛甜味,而是充斥著死亡/自殺的氣息的世界──Kizuki自殺了,直子的姊姊上吊了,小林綠的父親死了,最後直子也死了,一切的死亡讓渡邊徹無所適從。說是日本每七個人就有一個讀過《挪威的森林》,亦是全球現代年輕人的愛情經典讀本,可能是年輕人(包括我)才會被這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悲情而感動,亦不得不佩服村上春樹的說故事才華,一個毫無刺激劇情的故事卻說得細膩動人,淡如白開水的大學生生活寫成有如世界終結般悲壯。

另外最愛書中小林綠大罵那些道貌岸然、會讀一點點“資本論”、美帝入侵、革命等就賣弄學識的人。

我剛入大學的時候,參加了和民謠有關的社團。因為想唱歌。結果居然是一些非常虛偽的傢伙聚集的地方,現在想起來都會打寒顫。一進去那裡面,就先要求叫我們讀馬克斯。要從第幾頁讀到第幾頁,還有說民謠這東西是必須跟社會和激進有關才行......之類的演講。沒辦法,回到家,我就拚命讀馬克斯噢。但我完全搞不懂到底是怎麼回事,比假設法更糟。讀了三頁就丟在一邊了。於是在下一週聚會時,我說是的,我是讀了,可是甚麼也不懂。於是從此以後就被當成傻瓜看待。說我沒有問題意識啦、欠缺社會性啦。真的,不是開玩笑噢。我只是說我讀不懂那文章而已呀......

......討論時就更過分了。每個人擺出很懂的表情,使用艱深語句說話,因為聽下懂,我就問;「所謂帝國主義式剝削是什麼?跟東印度公司有何關係?」,「所謂粉碎產學協同聯盟,是指大學畢業後不准到公司就職嗎?」但是沒有人向我解釋。而且還生氣了......

......他們說:「你連這些都不懂,算甚麼?你在想些甚麼過日子的呀?於是就這樣完了。可不是嗎?我本來就不很聰明嘛。我是平民呀。不過,支撐這個世界的就是平民,被剝削的也不就是平民囉。向平民賈弄聽不懂的詞句叫甚麼革命?甚麼叫改革社會?我也想改善社會呀。若是有人真的被剝削,我也認為必須設法阻止呀......

......當時我就想,這些全是偽善冒騙的人。他們適當地賈弄堂皇的言詞而自鳴得意。讓新來的女生大表欽佩,其賞心裏只想著把手塞進女生裙內那回事。等到升上大四了,趕緊把頭髮剪短,準備畢業後進三菱公司、TBS電視台、IBM電腦或富士銀行做事,娶個從未讀過馬克斯的漂亮太太、替孩子接個文雅又講究的名字。甚麼叫粉碎產學協同聯盟?我笑得眼淚都流出來啦。其他新生也很過分。大家其實聽不懂,卻都裝看很憧的表情無緣無故地傻笑。事後就對我說,你真傻,即便不懂,只要拚命點頭稱是就行了嘛。
而小林綠最後的結論是:「所以我才不信革命。我只相信愛情。」
 
原來陳英雄獲得村上春樹首肯把《挪威的森林》首度搬上大銀幕,2009年年中開拍,2010年12月於日本上映,究竟陳英雄能否以光影捕捉《挪威的森林》的精髓──「鬱」?我仍是期待的,因為《三輪車伕》曾經帶給我同樣的「鬱」(我曾在戲院裡看到哭了出來),比起由日本導演執導,我對陳英雄比較有信心,而且男主角松山研一的演出每每令人有新驚喜(尤其是《爆粗Band友》)。

頭條日報報導
《青木瓜》導演打造《挪威的森林》 松山研一迷失慾海

由越南導演陳英雄執導,改編自村上春樹名著《挪威的森林》的電影終於落實演員陣容。迷失慾海的男主角「渡邊徹」將由松山研一 飾演,女主角「直子」則由《巴別塔》女星菊地凜子演出。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繼宮澤里惠主演的《東尼瀧谷》後,最出名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也會搬上大銀幕。繼去年宣布了由《三輪車伕》及《青木瓜之味》越南導演陳英雄執導後,電影公司日前終於落實主要角色的人選。近年憑《死神筆記》及《爆粗Band友》走紅的松山研一,將飾演那個喝威士忌及愛看書,而感情生活混亂不堪,迷失慾海的主角「渡邊徹」。而「渡邊徹」的抑鬱戀人直子則由在國際影壇甚吃得開的菊地凜子飾演。至於另一個備受注目的角色「小林綠」,則大膽起用全沒演戲經驗,今年只有18歲的雜誌模特兒水原希子擔演,據製片人小川真司表示,電影版大致上跟原著相似。由於書中的性愛描寫十分大膽,陳英雄怎樣處理當中細節,絕對是外界的焦點所在。

男女關係糾纏不清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在1987年發行的第1部長篇小說,講述37歲的男主角「渡邊徹」乘機往德國漢堡後,憶起18年前因為抑鬱症而自殺的戀人直子。「渡邊徹」一直糾纏於直子與大學一年級生小林綠的感情之中。《挪威的森林》不單是小說的書名,其實也是英國Beatles樂隊創作的歌曲《Norwegian Wood》,是「渡邊徹」最常聽到的一首歌外,也是鎮靜直子心靈的歌曲。由於故事背景設在1960年代後期,電影也會刻畫當時的學生運動。電影將於下月開鏡,預計於明年秋天上映。由於陣容鼎盛,外界看好該片有機會入圍各大影展。
電影官方網站:http://www.norway-mori.com/

Just to find her



忽然很想重看一次《stranger than fiction》。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just to find her,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to find out where they hide her.

敗犬


早前在YAHOO上看到一篇關於「敗犬」的文章,才正視這個新辭彙。

維基百科記載:
根據廣辭苑(日本最有名的日文辭典之一)中記載敗犬一詞含意為:「鬥爭中失敗,夾着尾巴逃跑的狗。引申為在競爭中失敗退場的輸家」(けんかに負けて、しっぽを巻いて逃げる犬。競爭に敗れてすごすごと引き下がる人にたとえる。)


2003年,日本作家酒景順子出版了敗犬的遠吠一書,內容提到:「美麗又能幹的女人,只要過了30歲還是單身而且沒有子嗣,就是一隻敗犬」,書中作者以「負け犬」(翻成中文即「敗犬」)自嘲,認為自己(大齡單身女性)好像是喪家之犬一樣,遭人排擠。由於此書出版後熱賣,使得敗犬的遠吠(負け犬の遠吠え)這個詞彙大大曝光,成為2004年日本流行語大賞。
大概是文化差異,華人不會把自己說成「狗」或「犬」吧?

然後看了台劇《敗犬女王》,偶像劇的架式,三十三歲仍單身的雜誌女編輯,卻努力的說服自己是一個獨立、有talent、高收入的女強人,沒有結婚也不算甚麼──可惜令人失望的是,明明劇名叫「敗犬女王」,即是身為「敗犬」也可以扯高氣揚的嘛,女主角卻恨嫁到發癲,最後還是因為遇上少她八歲的阮經天來一場姊弟戀作happy ending,只是大結局時女主角以不肯結婚、非常enjoy單身生活打圓場,以說明女人過了三十五歲不結婚沒有甚麼大不了(但前提是她有個青春靚仔男朋友)。

一個女人過了三十歲,性格差、脾氣怪,即使有男朋友嫁了人又怎樣?在同儕中一樣不會受歡迎吧。酒景順子宣揚大齡單身女性會因為「嫁唔出」而遭人排擠,我則認為那是個人性格有問題,而且把「嫁唔出」作為藉口,將自己看成悲情小說女主角,那根本就是逃避現實。

單身的女性友人曾抱怨:「難道我要找個四十幾歲的男人拍拖?」我即時火起,你自己都快三十歲了,跟四十幾歲的男人拍拖有甚麼問題?還當自己是十八廿二無知少女嗎?我認識一位廿幾歲的女孩子和大她十六年的男朋友在一起不知多快樂!而另一位跟男朋友是姊弟戀的朋友現在還不是結了婚生了小孩子?年齡、身家可能是擇偶的部分條件,但不是你愛一個人的原因。

曾經也給別人說自己眼角高──我看那是「目中無人」才對──不去看身邊有沒有合適的人,但當找到了可能的,我學會了要努力的去發掘彼此的合適度,才能夠走下去。身邊有不少三十歲上下沒有拍拖的女性朋友,她們都把擇偶條件看得太重要,外貌、職業、身高、年齡、宗教信仰,當朋友說要介紹男性朋友給她們認識,就立即say no,她們真的以為如阮經天的白馬王子會免費的從天下掉下來吧?還是轉個街口就會發生浪漫的邂逅?

女人,如果三十歲沒拖拍沒結婚,只要她們不覺得有問題,就根本沒有問題。


引延閱讀:中女與敗犬

可怕的幸福

終於煲完大收旺場的台劇《下一站,幸福》,感想是: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劇本!21集的故事集天下言情小說之大成,將所有悲情橋段共冶一爐!

看完21集,不能說是好看抑或難看,因為每一段情節都充滿「親切感」,雖然沒有原創的情節,但對於看慣言情小說、少女漫畫的港台女性同胞來說(包括我),雖然沒有「知新」但勝在集集「溫故」,那份「親切感」就是追看下去的動力;或對於從前沒有看言情小說、少女漫畫的觀眾,《下》為他們帶來了無限的「煽情刺激」,難怪就連我認識一位十多二十歲TB朋友都喊感動。

故事從頭到尾都以「悲劇」堆砌而成,女主角的人生悲苦得可以開個慈善基金去救災──小時候是千金小姐,但八歲的時候死老豆(孤兒);之後由後母撫養,卻又被後母的男朋友非禮,還差一點被強暴(家庭性暴力);認識了有錢男主角,談談戀愛就發現男主角生腦瘤(絕症);男主角的有錢人母親反對他們在一起(父母反對),悲情女主角黯然離開之後又發現自己懷孕,就獨自養大兒子(單親媽媽),但兒子一出生竟然患先天性糖尿病(生病的小孩);好了,男主角生腦瘤沒死,卻在手術後失憶,忘了女主角(失憶!悲劇中的悲劇)......

可能這個是勵志故事吧?告訴大家如此倒楣的人生,女主角頂多天天含著一眶眼淚望向遠方,她也沒有自殺,還enjoy在受委屈的悲情世界之內,最後還不是嫁給有錢男主角一起happy ending──如果這叫做苦盡甘來的幸福,似乎有點教壞人的嫌疑──可惜那份悲情流於表面,又窮又慘的女主角明明欠債累累,卻每天穿得美美、set好頭的出場,她和兒子住的村屋更像showroom(而其他村民又不是喎),簡直是超現實的art direction及directing,反觀中島哲也的《嫌われ松子の一生》(花樣奇緣,Memories of Matsuko),都是說一個女人的悲慘一生,誇張的art direction之下卻是現實的殘酷。

值得欣賞的是,台灣電視台編劇太過了解觀眾的需要,因早年韓劇以「催淚彈」攻陷整個亞洲,台劇亦不甘後人的搶客,台灣電視台編劇了解劇本不可以直接的「抄」──就像TVB每次都抄一半唔抄一半,你看《反轉豬腩是王子》有笑有淚有art direction的,但《情人眼裡高一D》就完全走樣──「抄」可以是「盡抄」,將所有觀眾看過的而又受落的formula,炒(抄)作一碟,就可以上桌了。

大概讀者/觀眾已經不需要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