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別失望



很可怕,我似乎失憶了。

我記得自己是入場看過張作驥的《蝴蝶》,可是我除了對中文片名以及英文片名"Soul of a Demon"有一點印象之外,我甚麼都忘了。

大家都說《蝴蝶》很爛,我也似乎記得自己是帶著失望走出劇院的。

雖然失望過,不過還是買了明天晚上的《爸...你好嗎? 》。

希望別失望。

話時話,有我最愛的范植偉和高捷撐著,應該不會看完之後失憶吧?

爸...你好嗎? (HKAFF)

故事簡介

《十種不同性格的父親,十個感人至深的小故事。當父親的對子女有說不出口的愛,當孩子的又不想爸爸工作不要那麼辛苦,只想說聲真的愛你。短片故事其實發生在你我身邊,張作驥(《蝴蝶》、《美麗時光》)放下血腥暴力的屠刀,歌頌父愛打動人心,高捷、太保、范植偉、高盟傑、紀培慧、張捷等老中青三代演員齊齊力挺。看得連馬總統都拭下兩滴眼淚的電影,你還不趕及跟父親一同上場?

導演 : 張作驥
演員 : 張嘉年, 范植偉, 高捷
片長 : 107 分鐘
級數 : IIA
語言 : 國語 (英文字幕)

GI JOE的horrible經歷

半個月唔寫BLOG,忍得很辛苦呢。

看了幾齣電影,有爛有唔爛。



前幾天去star hall看《GI JOE》special screening,簡直是horrible經歷,場地差座位差觀眾質素更差,screen確實是大,可是總不是戲院setting,觀眾在screening時經常出出入入,走過樓梯時帶來畫外「震撼」,加止四周觀眾non-stop talking,超級騷擾。

電影本身已經不是非常吸引,加上嚴重受擾,完全後悔入場。

電影方面,不是不精彩,不過還是見慣見熟的荷里活式視覺刺激(但有部分CG很爛),要看「劇情」的話,我寧願揀人人都罵的《殺人犯》。

Drag Me To Hell的黑色幽默



也看了《Drag Me To Hell》,看得盡興得多,起碼現場觀眾一邊笑一邊驚。導演玩盡恐怖鬼片元素,有咁核突得咁核突(雖然我唔buy),而且CG亦很流,但起碼看得出導演正在挑戰觀眾對恐怖片的期望,一口氣將所有你說得出的恐怖橋段曬冷,兼且有點過龍,結果變成一齣恐怖笑片。

我撐《殺人犯》



姑且不理橋段是否抄襲《金田一》,起碼我從未在電影中看過不老症這條橋,加分;姑且不理仔仔演技有幾爛,我認為這個故事實在太難拍,大概在香港cast不到如《the Sixth Sense》中那位天才童星,結果觀眾因為演員不稱職而投入不了,那是導演的罪過而不是故事有問題。

其實導演處理恐怖嚇人的畫面很稱職,opening scene的墮樓男及兩眼插釘女的visual都令人印象深刻及眼前一亮,拍出活生生的恐怖,可惜太多的恐怖元素加上謎底過分殘酷,反而令普遍觀眾在謎底揭盅時轉不了彎:吓?唔係有鬼咩?吓?唔係人格分裂咩?

有看了電影的朋友在我未看之前跟我說,我一定會「界」凳,而且是一行凳;我一邊看電影一邊心想:千萬不要是「有鬼」or「人格分裂」,否則我一定「界」凳,結果答案是「不老症」,即時舒口氣。仔仔的一句:「如果我係鬼,你係咪容易接受一啲?」這句反諷,正面挑戰觀眾能耐,真的拍爛手掌。

當然,故事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最失敗就是答案由仔仔一個blah blah blah說出來,學校明明有教過「show,not tell」的理論,難道杜同學冇學過?抑或譚老師冇教過?幸好我當年跟Linda和阿Ann學寫作。

不過,剛剛發現新大陸:荷里活07年拍了一齣《孤疑》(Orphan),同樣是「不老症」,不過今次是小女孩被領養,還覬覦男主人,而真正身分是殺人犯!sound intersting!之前看完《殺人犯》,我第一個感想就是:如果是荷里活production,說服力是否強一些?好,拭目以待。



《孤疑》(Orphan)簡介

年青夫婦凱蒂與約翰因為夭折的孩子而大受打擊,使他們的婚姻及凱蒂脆弱的心靈都蒙上陰影。夫婦二人決定要領養一個小孩以助他們走出陰霾,他們在孤兒院中遇上討喜的小女孩艾絲特時,便決定要把她帶回家。在艾絲特成為凱蒂家的一份子後,接二連三的怪事卻隨之發生,讓凱蒂禁不住相信,艾絲特並非普通的小女孩 – 她並非如外表一般的純真可愛。為了保護她的家人,凱蒂嘗試讓約翰及其他人看清楚艾絲特的真面目。只是,所有人都不理會她的警告,直到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開畫日期: 2009-08-27




補充1:《孤疑》(Orphan)由《恐怖蠟像館》導演贊美哥勒施拉(Jaume Collet-Serra)執導,so far我到現在還不敢看《恐怖蠟像館》...

補充2:美國領養協會聯盟(簡稱CCAI)杯葛《孤疑》(Orphan),斥責電影公司歪曲事實,令到不少領養家庭蒙上陰影,甚至影響全美12.9萬名孤兒的前途。為甚麼又沒有領養組織投訴《殺人犯》呢?大概大家除了識得罵它是爛片之外,根本不想再細想電影了。

補充3:蘋果日報:不老症狂魔與西片雷同 港片《殺人犯》抄襲羅生門

難以投入《再生號》



看《再生號》,很難投入。

最大敗筆是配音,羅敏莊一把靚聲跟閻清格格不入,34歲的林熙蕾要當26歲的閻清母親一角又令人看得不順眼。

另一令人看得辛苦的是對白,當小說中的對白要讓演員(或配音員)像是中學生朗誦出來,真的非常肉麻,也令觀眾抽離。

其實劇本寫得很好,撇開三流CG不理,我對故事本身很有好感,而且感動得邊看邊想哭。正如看《最愛女人購物狂》,非常欣賞韋家輝精彩的story telling技巧,不過扭橋扭到最後我也分不清故事裡的幾個reality了,索性由得它混亂,看了算。

另一comment是,英文名名比中文好,《Written by》比較一針見血。

Go Boating



從《Let the right one in》講到去《Valerie and her week of wonders》,你還可以翻出《Celine and Julie Go Boating》出來,令人很想快快搞個Screening...

忽然懷念screening room那一排飛機椅。

吃一顆糖,我們會想起更多。



好正,竟然有人remake一次《Celine and Julie Go Boating》的經典場口...

洋果子店



說真的,當韓國版《西洋古董洋果子店》在今年國際電影節上出現的時候,我感到莫名奇妙。雖則近年HKIFF已經走進主流盡播商業片,不過一齣日本少女漫畫X韓國偶像的電影似乎跟「電影節」三個字格格不入,究竟大會是為票房而折腰,抑或《西洋古董洋果子店》真的有啲嘢?

補充一下,我是日本原著漫畫的Fans,作者吉永史最愛畫gay issue。

另外,日本曾把漫畫拍成電影劇,瀧澤壽明當男主角,拍得非常差,那set VCD我看了一兩集就束之高閣。

好,講重點:韓國版《西洋古董洋果子店》電影拍得非常之好!cast得靚仔只是錦上添花罷了,導演將故事處理得非常妙,把原本很dark的storyline變成喜劇,不過喜劇之中又加入恐怖片element,art direction非常精細,妖艷歌舞華麗佈景詭秘fantasy精緻甜品色彩繽紛乜都有,令我想起中島哲也的《花樣奇緣》!

看完電影,真的很想吃蛋糕。

MV


網站上有Trailer:http://www.antique2008.co.kr/

Let the Right One In



很久沒有看好看的恐怖片,得張先生極力推介,終於看了《Let the Right One In》(Låt den rätte komma in),沒有想像之中的恐怖,但故事非常浪漫非常悲情,非常喜歡!

《Let the Right One In》原著小說作者John Ajvide Lindqvist寫埋劇本,我不知道究竟導演拍出來相差多少,不過片中對白不多又運用大量long take,充滿張力之餘又keep住詭異恐怖氣氛!導演Tomas Alfredson的說故事方法非常特別,人家拍恐怖吸血鬼電影總是來幾個張牙舞爪close up,這位瑞典導演就次次來個long take大wide shot,讓觀眾永遠看不到血,卻令人更心寒!

簡單一點介紹,《Let the Right One In》可以說是children film,故事發生在兩個十二歲小朋友身上,一個是男一個是女,一個是人一個是吸血鬼,聰明如你當然估到故事想說甚麼了,基本上就如《Twilight》一樣的愛情故事,不過千萬別把它與《Twilight》的行貨橋段相提並論,正如imdb上的comment:Beautiful love story, great horror movie, sweet children's tale. 加上一個又算是happy又稱得上是sad的ending,兩個十二歲的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比文藝片的精警。


男主角cast得非常好,一個非常陰沉的小朋友。


女主角完全是非主流的吸血鬼。

Trailer

悶啊

看了《Terminator Salvation》,雖然沒有甚麼期待(唯一期待看Christian Bale...),不過還是失望。

劇情沒有起伏也沒有climax,身旁的張先生看到中途睡著,在戲院內唯一的想法,就是超想回家重看《Terminator》第一集DVD。

片中有全CG的阿諾舒華辛力加客串演出,算是驚喜。

看《Marley & Me》,結果哭到停不下來。

一向是個眼淺的人,很怕入戲院看悲情片,一定會哭的,但是不哭又覺得蝕本,人家拍sad story也是為了要觀眾流眼淚,不哭才虧本,結果次次在戲院看sad story也鼻水吸吸眼淚流流。

明明叫張先生給我租些搞笑不用動腦看的喜劇,結果租來《Marley & Me》......很久沒有看電影會哭到停不了......

大概有天窩窩離開我,我也一樣的哭到停不下來。

天水圍的日與夜



太好了!太好了!阿Ann憑《天水圍的日與夜》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天水圍的日與夜》真的拍得非常好,這樣的題材、這樣的cast、這樣的budget,如何跟千軍萬馬特技漫天俊男美女大製作對壘?一個好的導演,就是能夠在小空間裡變出一個大世界!

一齣非常本土的電影,一個小小的市區天水圍,一些老百姓細眉細眼的生活小事,就是因為導演的才華,拍出令人動容的電影,電影中每一個鏡頭都似曾相識──我們每天生活就是看見的人與事,不過在似曾相識之中流露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電影roll credit時,我真的哭了。

當然,女主角鮑起靜及女配角陳麗雲的確演得非常好,得到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及女配角亦非常實至名歸!

(未看《天水圍的夜與霧》,期待上正場時看...)

小朋友電影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Spike Jonze新戲啊!超超超期待!



Studio: Warner Bros Pictures
Release: October 16, 2009
Director: Spike Jonze
Writer: Spike Jonze, Dave Eggers
Cast: Catherine Keener, Max Records, Mark Ruffalo, Lauren Ambrose, James Gandolfini, Catherine O'Hara, Forest Whitaker




Son of Rambow
早前看了《Son of Rambow》,溫馨感人又富娛樂性,可惜香港沒有上正場,大家去看dvd吧。

Chandni Chowk to China



電影節中,令我最失望的電影是《Chandni Chowk to China》(從印度到中國)。

電影掛出來的招牌是「印度人打中國功夫」的娛樂動作片,可是我看到的是「TVB大冬瓜」式的FUNNY(真的有「踩蕉皮gag」!死未!)及低水準式的動作場面!坦白說,我並不想貶低印度寶萊塢的製作,我入場純粹為了「娛樂」,可是over acting的演技令我看了頭半個鐘已經開始笑不出來,之後唯有等待「動作」場面,可惜電影播到120分鐘才出現「低水準版少林三十六房練功」情節,而主角打架並非實實在在的中國功夫,而是一拳將幾十人飛上半空、引發瀑布等等誇張CG,我寧願睇《龍珠》。

電影so-called向中國功夫片及港產片致敬,當中集《少林三十六房》、《kill bill》、《功夫》、王晶笑片、周星馳(早期)的無厘頭......之大成,不過張先生問了一句致命問題:「如果呢齣戲是香港人拍,大家會點睇?」答案係:「一定爆粗界凳!」

全片最令我欣賞的是歌舞部分:紫禁城黃金甲載歌載舞、上海灘又載歌載舞,visual上很有趣;另外主題曲幾好聽...可惜這些在看trailer時已經看過了,入場零驚喜。

Trailer已有全片最值得看的精華,大家真的不用入場看了。

最後の希望‧幻滅



看了《20世紀少年 -第2章- 最後の希望》,還好是免錢的Preview,否則我會罵得更兇。

電影版第1章已教人失望,不過朋友話齋:那是朝聖,為了支持而支持,還是覺得身為漫畫Fans有必要入場看看。

第2章最最最令人失望的,就是改篇的技巧太差。我明白,一部廿幾集的漫畫改成前後不足十小時的三集電影,編劇可真吃力,如忠於原著的話可能要拍30集1小時的電視劇,為遷就三部電影的長度只好把內容大刪特刪,而第2章讓我覺得濃縮的程度比第1章更厲害,而且改動了的劇情讓故事主要場口失去了原有的偉大和重要,就今次來說,單看過電影的觀眾並不會不明白內容,可是就是不會感受到「朋友」的真正厲害吧。兩個半鐘的電影,我和朋友看得「典床典蓆」,恨不得快完場。

1. 電影版為加速劇情推進,安排了小泉響子(木南晴夏演得維妙維肖!值得一讚!)和珈南是同班同學,一起進入「朋友樂園」探險,這部份的改編手法是我唯一欣賞的地方,在故事結構上沒有太大影響;

2. 電影版刪去了落仔驚險逃獄的細節,雖然對電影觀眾來說可有可無,不過看漫畫的時候是很喜歡這一段的;

3. 漫畫中,非常喜歡羅馬教宗與仁谷神父成為生死次交的一段,Touching到爆,當然,電影版totally刪走;

4. 珈南是一個很有魅力的角色,可惜平愛梨完全演不出神緒,很難讓人相信她擁有領導才能。而原著中珈南以超能力贏盡賭場以召集黑幫小混混三山五嶽人士到教堂一幕,夾硬改成「朋友」出巡經過教堂於是大批群眾無端端湧入教堂,而珈南又無端端站上台變成敵方暗殺目標!這樣的處理令到「暗殺教世主」的氣勢減至零,我亦很難去認同珈南竟然可以當「教世主」。而這場戲最差勁之處,就是落仔衝爆教堂玻璃窗鏡頭用了slow motion、靜音,並且維持了5秒以上的duration,全場觀眾看得太久結果哄堂大笑,如此偉大的一幕弄成笑話一樁,悲!

5. 看漫畫的時候,看到戴面具的小朋友首次露出真面目時,驚嚇度十級!結果電影版利用CG效果做出面具下是佐田清的大頭時,又再次哄堂大笑,驚嚇變成搞笑,唉...

6. 電影最敗筆的地方,就是「朋友之死」。原著中「朋友」是在公開場合中替羅馬教宗擋了一槍而死的(多偉大啊!),結果電影中「朋友」到新宿出巡而被殺,令事情變得非常兒戲!



驚喜的,是蝶野將平由藤木直人飾演,靚仔!可惜年紀太大了,演這個衝動低B的角色有點吃力......原來日本已經沒有年輕靚仔演員了......

陽陽



電影節中看了另一齣台灣電影《陽陽》。

入場,因為前年看了導演鄭有傑的首部作品《一年之初》,喜歡他在Low budget之下拍出一部超水準的「青春電影」,今次拍《陽陽》,budget似乎多了,還是李安、李崗合力拓展的「推手計劃」的首部電影,不過根據導演現場所說,很多場口都只有一take的budget, 唯有綵排多幾次才roll機,這份心已經叫人值得入場了。

明顯看出,《陽陽》的說故事手法比較成熟,觀眾易看易懂,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一年之初》的粗糙。

第三次看張榕榕(Sandrine Pinna)的電影了,我覺得陽陽這角色比較適合她,導演比較懂得如何把張榕榕拍得吸引,那份混合少女和女人(她才廿二歲!)、洋妞及中國人的獨特氣質,連我也深切明白片中的張睿家為何迷戀她。

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



看了《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中文片名改作《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頗有誤導之嫌,誤導是指很多人會因誤以為此片只是胡鬧一場而錯過好戲。

《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是一齣西部牛仔片。一個關於三個人的故事──The Good(鄭雨盛),The Bad(李秉憲),The Weird(宋康昊)。

韓國人拍西部牛仔片已經夠吊詭,而且找來三個當紅韓星來拍cult片,更吊詭。

單是Visual impact已經值回戲票錢,動作指導、場面調度、顏色、服裝各方面都令人眼花繚亂!此般動作片曾是港產片專利,結果現在結韓國人拍出個娛樂動作精華匯萃,看得驚喜也汗顏。

Opening一場劫火車追逐槍戰戲已經令全場進入狀態,懷舊的背景音樂聽落老土但又配合cowboy情懷,三位男主角砰砰砰non-stop開槍,永遠射不完的子彈,永遠不中彈的金身,沙漠、騎馬、牛仔帽加上有型pose,完全是一種意想不到的官能娛樂刺激。

最吊詭的是,電影中一大堆人於沙漠之中追逐的重頭戲拖了很長duration,鏡頭追著人和馬,追得focus都跟不上,但這種拍攝手法令人很有real time的感覺,明明是超現實的內容,卻有真實的質感。

雖然故事沒甚麼內容或深度(而我亦非為此而入場),不過兩小時的電影沒有多餘的枝節,更沒有任何愛情成份(很多時荷里活片or港產國產片總是花時間節外生枝而又吃力不討好),像是看杜琪峰的「雄性電影」一樣,該世界是男人的世界,是英雄的世界,而電影由起首就開始鋪排三位身份各異的男主角最後決一死戰,內容清晰簡潔。

在文化中心的screening中,笑聲不斷,觀眾都fully entertained,而且我可以肯定,有部分女性觀眾一定是男主角們的fans。

作為一個尋求娛樂的觀眾,我真的很滿足。



(給女性觀眾:齋為睇靚仔都可以滿足了,導演把鄭雨盛拍得超型!)


P.S. 曾看過導演金知雲的《反則王》(之後譯《茅躉王》)、《姊魅情深》及《三更之回憶》,而《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令我對他另眼相看。

P.S.2 內地將《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譯作《好傢伙、壞傢伙、怪傢伙》!似乎比較切題呢......

一席之地

剛看過電影節的《一席之地》,今晚的background music必定是路嘉欣的歌聲。



也許你喜歡試驗我遺忘的可能
傷心,傷身,當作沒發生
於是在夜裡開始我治療的旅程
傷心,又傷身,我不停的疑問

也許你並不了解話有時像利刃
殘酷,殘忍,卻不見傷痕
我無法向你描述我難過的成分
殘酷,又殘忍,我冰冷的體溫,我冰冷的體溫

我沒有力氣不停的痛苦和掙扎,有一點喘息的時間卻又為你牽掛
也許這樣才覺得愛情無價,繼續忍吧,就這樣吧

之所以看《一席之地》(A Place of One's Own),因為去年看了《流浪神狗人》,《一席之地》的導演樓一安是《流》的副導,有著《流》的幕後班底,我未入場已經對電影非常有信心,結果不出所料,我非常喜歡《一席之地》!

沒辦法,我是對台灣電影特別偏心,而且《一席之地》充滿了熟悉的演員,as一個台灣迷就更加有著聚舊的感覺!高捷+陸奕靜的配搭已經令人興奮,再加上路嘉欣自彈自唱,真的值回票價。

大學時代,非常喜歡路嘉欣的專輯《我不懂》,亦是她至今唯一的專輯,當時每個晚上都聽,結果她發了第一張專輯之後就不了了之,還轉行當演員拍偶像劇(我一齣也沒有看啦),從此我也沒有聽過她的歌了。結果,《一席之地》內她飾演一個的創作歌手,彈起結他哼著歌,那久違了的聲音令人感動。

原來,路嘉欣曾上《康熙来了》節目,主題是「不被遺忘的好聲音」,說的就是唱得好卻又消失於歌壇的遺珠。她的解釋是,唱片宣傳到一半,唱片公司就關門大吉了,不無遺憾。

今晚電影結束後的Q&A Section中,連導演也說,路嘉欣的歌很好聽,可惜沒有再當歌手的機會......





說回《一席之地》。

故事message很簡單,片名已點了題:每個人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活著的人需要居所,就死的人尋找風水寶地,死後的鬼想要紙紥豪宅,搖滾歌手在事業上尋找定位,原住民被迫遷集會保衛家園,宅男玩online game打江山得「黃金地」。

最愛的一場戲:身為紙紥老行尊的高捷,住著的祖業居所給兒子私自賣了,而辛苦造給自己死後住的紙紥巨宅也給老婆私自賣了,很可笑亦很可泣的Situation。

電影充滿black humor,處處聽見全場笑聲,可是笑聲背後是對殘酷現實的歎息。

究竟我的一席之地在哪?

p.s. 得啖笑冷知識:TVB也有拍過一齣《A Place of One's Own》,中文叫《大澳的天空》,死未!

波兒後遺症

朋友說,她看波兒散場之際,戲院內一響起波兒主題曲,大家就不自覺地跟住唱,唱了幾句才覺「火羅」。

久石讓讓人中毒。

結果張先生給我看了成龍哥哥的惡搞版霸王廣告,我笑到肚痛之餘,隨後二十四小時內我腦中不停LOOP著這首歌...很痛苦...

大家和我一起中毒吧!

Ponyo on the Cliff by the Sea 久石譲 Joe Hisaishi 2008


成龍 霸王洗髮液 添加片段,字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