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Chloë Grace Moretz



迷上了Chloë Grace Moretz

剛看了Kick Ass,結果發現戲中最搶眼的,不是Aaron Johnson飾演的Kick Ass,而是Chloë Grace Moretz演繹的Hit-Girl!



片中的Chloë可愛、金髮、功夫了得,才12歲!打鬥時有型(不少動作場口親身上陣),說粗口時更有型!才覺得這個小女孩非常熟口熟面,原來就是(500) Days of Summer中飾演男主角那個毒舌細妹Rachel Hansen,看(500) Days of Summer已經對這位小妹妹的刻薄性格非常印象深刻,現在還當上super hero,真的不得了!


(500) Days of Summer

Chloë Grace Moretz現年13歲,2004年開始當演員,之前的作品除了Desperate HousewivesThe Amityville Horror(港譯:《零時三點三》)我有看過之外,就只對(500) Days of Summer有印象,不過個人偏心認為此姝前途無可限量,尤其她還拍了美國版的Let The Right One In(瑞典吸血鬼恐怖片,美國版片名改為Let Me In),演吸血鬼女主角。

連Nicolas Cage都說,"I knew about her right away that she was marvelously charismatic and had her own unique sense of humor. I knew she had star presence.”



雖然我不太期待荷里活翻拍的Let Me In,不過極度期待Chloë的演出!


More: 我看Let The Right One In

失戀排行榜


隨意在家中選了一隻影碟,看了2000年年份的High Fidelity (失戀排行榜)。

簡單輕鬆的題材及手法,愛情commercial film,看得舒服。男主角以黑膠碟Top 5掛行榜比喻最刻骨銘心的失戀經歷,經常對著鏡頭解說自己的感受(想起這叫作"direct cinema"的narration),故事中Tag了大量樂隊、唱片、歌曲,可惜我對音樂沒甚麼研究,未能100%enjoy。

又是個人偏好問題,超鍾意Jack Black飾演的Barry!尾聲時更大唱Let's Get It On (原唱:Marvin Gaye),非常經典。



有點興趣看看High Fidelity的原著小說,英國作者Nick Hornby 1995年的出品,有中譯本。

上發條的橙


由於記憶出錯,誤以為Blow Up中的網球場一幕屬於Clockwork Orange,於是決定重看一次。

一直都喜歡Stanley KubrickShinning,對Clockwork Orange不是太偏愛,不過重看一次之後即時加分!單看Art direction:那些奇裝異服、誇張假眼睫毛(男人的)、designer chairs......已經值回票價;電影拍在1971年,故事說著1995年的未來故事(當然現在已成過去),那些誇張的視覺美學及充滿科幻元素的「罪犯終極治療法」,在2010年看來,1995年當然沒有「進步」到如此瘋狂的境地!而電影中的暴力與色情,在現今暴力片、AV片成行成市的年代,仍然讓人心有餘悸!當然Clockwork Orange並非預言書,只是為我們帶來了視覺和意識上歷史性的強烈沖擊。

題外話之一
甚麼是「發條橙」(clockwork orange)?英國有句俗語"as queer as a clockwork orange",意思是"indicating something bizarre internally, but appearing natural, human, and normal on the surface",即表面正常但內裡不正常,像一個要上發條的橙(根本就不正常!),電影名暗示主角是一個表裡不一的衣冠禽。

題外話之二
電影中主角非法闖入一個獨居女人的住宅,那女人養了很多隻似窩窩的貓!有大有小的,非常可愛!



題外話之三
曾在北京看到一隻盜版DVD,碟上的簡介內容大致上是這樣的:「有一天,有個人在街上拾到一個要上發條的橙,然後不可思議的事情從此發生......」真的超級不可思議!

題外話之四
Malcolm McDowell身上那件大褸,我也想買一件!

Blow Up的真實與快樂


Private screening的第二部電影,是AntonioniBlow Up

又是失敗電影學生的體認,竟然現在才看Blow Up這部經典,坦白說,Antonioni的作品,我只看過Red DesertEros中的The Dangerous Thread of Things,印象模糊得緊要,確實失敗。現在終於看了Blow Up,總算是完成修行,可以大聲說「我愛安東尼奧尼」了!

大概是從前看了Red Desert看得一頭霧水的關係,以為Antonioni的東西難以理解(可能是從前大年輕,又或是道行未夠),而Blow Up非常的平易近人,故事簡單畫面乾淨,劇情又似日本推理小說般充滿追看性,怎麼我會等到現在才打開這盒DVD?多年來錯過了如此好戲,唉。

在公園偶爾拍下的照片,讓時裝攝影師產生好奇,然後不斷把照片「放大」再「放大」(內地似乎把片名譯「放大」!),最後發現一宗謀殺案!雖然Blow Up並非用主流的說故事方法,沒有所謂的「解謎」,不過相信所有人都認同電影結局對觀眾來說是非常震撼的──當我看著男主角David Hemmings站在草地上,遠望向畫外的默劇演員打無影網球,David Hemmings的眼珠忽左忽右的轉動,像在看真實的網球在移動,然後忽然出現幾下球拍打在網球的「卜、卜、卜」聲音,敲醒了David Hemmings,也敲醒了觀眾。


何謂快樂?何謂真實?David Hemmings身處英國倫敦Swinging Sixties世界,有名有利有型有款,最後卻從默劇演員身上明白到,快樂不存在,只是大家自欺欺人假裝快樂,然而當你自己投入了想像之中,騙過自己,就覺得快樂了。

另外赫然發現,原來我曾經看過Blow Up在網球場的ending scene(大概是大學課堂上看過),我還常常以為那是Clockwork Orange中的一幕!原來記憶一直出賣我。

愛情悲劇Jules et Jim


今年沒有訂HKIFF,就在家裡自己來個private screening。

首先看了Jules et Jim (祖與占),經典的Truffaut作品,作為電影學生──基本上我是讀Media的,不過讀書時竟然沒有主修新興媒體,而是選了導演、編劇,讀了一大堆電影理論,心理上總是覺得自己是個電影學生──確實沒有理由沒看過Jules et Jim,大概這就是當半桶水電影學生的悲哀。

言歸正傳,看了這齣1962年的作品,驚訝於導演當年的前衛思想──愛情並非只能容納兩個人,其實三人行亦可以。祖與占二人同時愛上Catherine,Catherine先與善良溫文的祖結婚生子,之後不甘於平淡,搭上了不羈的占,祖為了愛她,甘願三人世界,美好的日子維持了一段日子,可惜最後占不能接受兩個男人同時擁有Catherine,結果三人美好世界崩解。

我很不喜歡Catherine這種自私的女人,她對愛情不能專一,可是又不容許占惦掛著巴黎的女友Lucie,如果她的愛情世界不是一夫一妻制,那麼占亦可以不專情吧?如果沒有妒忌、自己,三人、四人甚至百人的愛情也可以讓人幸福快樂。至於為評為「電影史上最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我不太苟同,我道那是最現實殘酷的愛情悲劇。

電影是當年French New Wave的產物,用上新聞footage、相片、freeze frames(電影史上經典的凝鏡)、旁白、masking畫面等等,即使現在看來,仍然是很震撼的。

縱使不認同Jules et Jim的愛情觀,不過它所表達的青春、敢愛敢恨令人動容;縱使不喜歡Catherine,不過Jeanne Moreau(珍‧摩露)的確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