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日與夜



太好了!太好了!阿Ann憑《天水圍的日與夜》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天水圍的日與夜》真的拍得非常好,這樣的題材、這樣的cast、這樣的budget,如何跟千軍萬馬特技漫天俊男美女大製作對壘?一個好的導演,就是能夠在小空間裡變出一個大世界!

一齣非常本土的電影,一個小小的市區天水圍,一些老百姓細眉細眼的生活小事,就是因為導演的才華,拍出令人動容的電影,電影中每一個鏡頭都似曾相識──我們每天生活就是看見的人與事,不過在似曾相識之中流露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電影roll credit時,我真的哭了。

當然,女主角鮑起靜及女配角陳麗雲的確演得非常好,得到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及女配角亦非常實至名歸!

(未看《天水圍的夜與霧》,期待上正場時看...)

小朋友電影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Spike Jonze新戲啊!超超超期待!



Studio: Warner Bros Pictures
Release: October 16, 2009
Director: Spike Jonze
Writer: Spike Jonze, Dave Eggers
Cast: Catherine Keener, Max Records, Mark Ruffalo, Lauren Ambrose, James Gandolfini, Catherine O'Hara, Forest Whitaker




Son of Rambow
早前看了《Son of Rambow》,溫馨感人又富娛樂性,可惜香港沒有上正場,大家去看dvd吧。

Chandni Chowk to China



電影節中,令我最失望的電影是《Chandni Chowk to China》(從印度到中國)。

電影掛出來的招牌是「印度人打中國功夫」的娛樂動作片,可是我看到的是「TVB大冬瓜」式的FUNNY(真的有「踩蕉皮gag」!死未!)及低水準式的動作場面!坦白說,我並不想貶低印度寶萊塢的製作,我入場純粹為了「娛樂」,可是over acting的演技令我看了頭半個鐘已經開始笑不出來,之後唯有等待「動作」場面,可惜電影播到120分鐘才出現「低水準版少林三十六房練功」情節,而主角打架並非實實在在的中國功夫,而是一拳將幾十人飛上半空、引發瀑布等等誇張CG,我寧願睇《龍珠》。

電影so-called向中國功夫片及港產片致敬,當中集《少林三十六房》、《kill bill》、《功夫》、王晶笑片、周星馳(早期)的無厘頭......之大成,不過張先生問了一句致命問題:「如果呢齣戲是香港人拍,大家會點睇?」答案係:「一定爆粗界凳!」

全片最令我欣賞的是歌舞部分:紫禁城黃金甲載歌載舞、上海灘又載歌載舞,visual上很有趣;另外主題曲幾好聽...可惜這些在看trailer時已經看過了,入場零驚喜。

Trailer已有全片最值得看的精華,大家真的不用入場看了。

最後の希望‧幻滅



看了《20世紀少年 -第2章- 最後の希望》,還好是免錢的Preview,否則我會罵得更兇。

電影版第1章已教人失望,不過朋友話齋:那是朝聖,為了支持而支持,還是覺得身為漫畫Fans有必要入場看看。

第2章最最最令人失望的,就是改篇的技巧太差。我明白,一部廿幾集的漫畫改成前後不足十小時的三集電影,編劇可真吃力,如忠於原著的話可能要拍30集1小時的電視劇,為遷就三部電影的長度只好把內容大刪特刪,而第2章讓我覺得濃縮的程度比第1章更厲害,而且改動了的劇情讓故事主要場口失去了原有的偉大和重要,就今次來說,單看過電影的觀眾並不會不明白內容,可是就是不會感受到「朋友」的真正厲害吧。兩個半鐘的電影,我和朋友看得「典床典蓆」,恨不得快完場。

1. 電影版為加速劇情推進,安排了小泉響子(木南晴夏演得維妙維肖!值得一讚!)和珈南是同班同學,一起進入「朋友樂園」探險,這部份的改編手法是我唯一欣賞的地方,在故事結構上沒有太大影響;

2. 電影版刪去了落仔驚險逃獄的細節,雖然對電影觀眾來說可有可無,不過看漫畫的時候是很喜歡這一段的;

3. 漫畫中,非常喜歡羅馬教宗與仁谷神父成為生死次交的一段,Touching到爆,當然,電影版totally刪走;

4. 珈南是一個很有魅力的角色,可惜平愛梨完全演不出神緒,很難讓人相信她擁有領導才能。而原著中珈南以超能力贏盡賭場以召集黑幫小混混三山五嶽人士到教堂一幕,夾硬改成「朋友」出巡經過教堂於是大批群眾無端端湧入教堂,而珈南又無端端站上台變成敵方暗殺目標!這樣的處理令到「暗殺教世主」的氣勢減至零,我亦很難去認同珈南竟然可以當「教世主」。而這場戲最差勁之處,就是落仔衝爆教堂玻璃窗鏡頭用了slow motion、靜音,並且維持了5秒以上的duration,全場觀眾看得太久結果哄堂大笑,如此偉大的一幕弄成笑話一樁,悲!

5. 看漫畫的時候,看到戴面具的小朋友首次露出真面目時,驚嚇度十級!結果電影版利用CG效果做出面具下是佐田清的大頭時,又再次哄堂大笑,驚嚇變成搞笑,唉...

6. 電影最敗筆的地方,就是「朋友之死」。原著中「朋友」是在公開場合中替羅馬教宗擋了一槍而死的(多偉大啊!),結果電影中「朋友」到新宿出巡而被殺,令事情變得非常兒戲!



驚喜的,是蝶野將平由藤木直人飾演,靚仔!可惜年紀太大了,演這個衝動低B的角色有點吃力......原來日本已經沒有年輕靚仔演員了......

陽陽



電影節中看了另一齣台灣電影《陽陽》。

入場,因為前年看了導演鄭有傑的首部作品《一年之初》,喜歡他在Low budget之下拍出一部超水準的「青春電影」,今次拍《陽陽》,budget似乎多了,還是李安、李崗合力拓展的「推手計劃」的首部電影,不過根據導演現場所說,很多場口都只有一take的budget, 唯有綵排多幾次才roll機,這份心已經叫人值得入場了。

明顯看出,《陽陽》的說故事手法比較成熟,觀眾易看易懂,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一年之初》的粗糙。

第三次看張榕榕(Sandrine Pinna)的電影了,我覺得陽陽這角色比較適合她,導演比較懂得如何把張榕榕拍得吸引,那份混合少女和女人(她才廿二歲!)、洋妞及中國人的獨特氣質,連我也深切明白片中的張睿家為何迷戀她。

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



看了《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中文片名改作《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頗有誤導之嫌,誤導是指很多人會因誤以為此片只是胡鬧一場而錯過好戲。

《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是一齣西部牛仔片。一個關於三個人的故事──The Good(鄭雨盛),The Bad(李秉憲),The Weird(宋康昊)。

韓國人拍西部牛仔片已經夠吊詭,而且找來三個當紅韓星來拍cult片,更吊詭。

單是Visual impact已經值回戲票錢,動作指導、場面調度、顏色、服裝各方面都令人眼花繚亂!此般動作片曾是港產片專利,結果現在結韓國人拍出個娛樂動作精華匯萃,看得驚喜也汗顏。

Opening一場劫火車追逐槍戰戲已經令全場進入狀態,懷舊的背景音樂聽落老土但又配合cowboy情懷,三位男主角砰砰砰non-stop開槍,永遠射不完的子彈,永遠不中彈的金身,沙漠、騎馬、牛仔帽加上有型pose,完全是一種意想不到的官能娛樂刺激。

最吊詭的是,電影中一大堆人於沙漠之中追逐的重頭戲拖了很長duration,鏡頭追著人和馬,追得focus都跟不上,但這種拍攝手法令人很有real time的感覺,明明是超現實的內容,卻有真實的質感。

雖然故事沒甚麼內容或深度(而我亦非為此而入場),不過兩小時的電影沒有多餘的枝節,更沒有任何愛情成份(很多時荷里活片or港產國產片總是花時間節外生枝而又吃力不討好),像是看杜琪峰的「雄性電影」一樣,該世界是男人的世界,是英雄的世界,而電影由起首就開始鋪排三位身份各異的男主角最後決一死戰,內容清晰簡潔。

在文化中心的screening中,笑聲不斷,觀眾都fully entertained,而且我可以肯定,有部分女性觀眾一定是男主角們的fans。

作為一個尋求娛樂的觀眾,我真的很滿足。



(給女性觀眾:齋為睇靚仔都可以滿足了,導演把鄭雨盛拍得超型!)


P.S. 曾看過導演金知雲的《反則王》(之後譯《茅躉王》)、《姊魅情深》及《三更之回憶》,而《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令我對他另眼相看。

P.S.2 內地將《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譯作《好傢伙、壞傢伙、怪傢伙》!似乎比較切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