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的婚姻

終於看罷十八集的《輪流傳》,被腰斬的故事看來欲斷難斷。

VCD版本以第十八集為大結局,end shot停留在黃影霞(鄭裕玲飾)跟顏世昌(張英才飾)的非正式婚書上,當是黃影霞人生第一章已告一斷落;而當年播出街的其實有二十二集──真的很想繼續看「不見了」的十九至廿二集。

第十七及十八集的劇情明顯較前期的急速,明顯是瀕臨被腰斬的命運,甘國亮說故事說急了,希望在短時間內讓觀眾看到更多──於是翟粵生(李琳琳飾)可以在一集的篇幅內跟Sam(黃錦燊飾)曖昧、戀愛、分手,情節起伏如坐過山車,不過鏡頭拍得好對白又寫得好,看起來不至於倉促,可說是濃縮了的精華。

一集電視劇的光景可以說多少故事?翟粵生濃縮的戀愛過程固然好看,然而一集電視劇說上一年的故事也可以很有趣很好看──《輪流傳》之後我開始「煲」《金婚》。



大陸電視劇《金婚》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它的format:「金婚」指結婚50周年,劇集就拍一對夫妻50年的婚姻生活,一集說一年的故事,一共50集,每集的Opening都是以「第一年」、「第二年」代替集數,這種編年表方式的劇本可說是非常新鮮有趣。

《金婚》的第二個賣點,就是男女主角張國立和蔣雯麗。我暫時只看到第八年,但這對「夫妻」已經將角色演得似是你隔離鄰舍一樣充滿真實感,雖則兩位演員不是十八廿二,可是二人從第一集開始演,張國立演出廿五歲的傻氣、蔣雯麗演活了廿三歲的嬌憨,讓觀眾甘心接受他們的「年青」。而蔣雯麗,更憑此劇獲得第七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觀眾喜愛的電視劇女演員獎」、「最佳表演藝術女演員獎」、「最具人氣女演員獎」三項大獎。

為甚麼《金婚》會在國內大熱?它既沒有台劇、韓劇中的年青偶像靚仔靚女,也沒有華麗的外景,也沒有潮流服飾,從來只繞著幾個場景轉,從來只有兩夫妻日以繼夜「耍花槍」,為甚麼《金婚》也能討不同年輕層觀眾的歡心?答案應該就是「製作認真」。

《金婚》編劇王宛平,她被譽為國內的「瓊瑤」,我不敢苟同,事關我從來只能在瓊瑤姐姐筆下看到虛幻,從來沒有清醒的一刻;而王宛平寫出來的婚姻,是活生生的柴米油鹽貧賤夫妻,但又不是粵語片時代的勞苦寫真,她寫的仍然是「愛情」,不過就不用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催淚彈,而是利用字字珠璣的對白帶出了男女共同生活的甜蜜和苦澀。

國內拍電視劇看來真的非常文明進步,據王宛平說,導演著她向韓劇取經,拍出來的故事要充滿生活質感,她就做了大量research,故事由1956說到2005,她就看一大堆歷史書、小說,走進大雜院去,還跟編劇同事不斷討論,從大家的生活經驗中找材料,建造出一段充滿真實感的50年婚姻歷程。

國內電視劇另一令人羨慕之處,就是觀眾不單只看演員長得美醜/演技好壞/跟誰誰誰傳緋聞,他們還看到作者的勞苦功高。「王宛平」成了一個潮流/品牌,若生在香港,恐防寫出更好的劇本也只能在Ending credit一閃而過吧?大家比較留意的還是荷媽和紅姨互摑的力道──或者是,一個優秀的編劇在這個不健康的電視工業中,她寧願不寫劇本,去traffic department排時間表然後每日準時六點收工。


相關報導:
http://ent.qq.com/a/20071011/000265.htm
http://ent.sina.com.cn/x/2007-10-15/02271748761.shtml


補充:
《金婚2》正在開拍,不是續集,而是另一對男女的50年婚姻,今次由1958說到2008,據聞內容提及唐山大地震、08北京奧運。

第一誡



終於在落畫之前,我起心肝去看了《第一誡》午夜場。

昨天有份出席飯局的朋友,一整夜不止一次聽到我們極力推介這齣電影,似電影發行公司PR上身,就只盼大家支持一下這齣宣傳近乎零的電影──然而它令兩位主角鄭伊健和余文樂一起獲得韓國第12屆富川國際電影節影帝殊榮(雖然我強烈認為鄭伊健演得嚴重差勁),我由衷的告訴大家,《第一誡》拍得真的非常好!

究竟點解《第一誡》票房慘烈得一開畫每場平均得六位觀眾入場?最CORE的問題就是宣傳不足──或者稱之為沒宣傳;又究竟點解電影公司不做宣傳?他們認為兩位男主角沒號召力?還是認為導演(新加坡導演唐永健)在香港完全沒有知名度?抑或認為「鬼片」不合時宜難宣傳(近排的確比較流行九流愛情片之類片種)?最慘的是在這個人人愛看包裝先看表面的年代,沒有包裝就等同「冇料」,結果觀眾寧願看《親愛的》都不會看(或者從來沒聽過)《第一誡》。

說回電影本身。之前看了《第一誡》的Trailer,非常引人入勝,結果入場看電影,說的故事跟Trailer說的完全是兩碼子的事──但電影本身說的故事比Trailer更加吸引、更加複雜!由於看電影的過程中實在非常enjoy,所以完全沒有「貨不對版」之感,反而欣賞導演安排高明──這跟看《Cloverfield》一樣,看電影次外還看它的viral marketing技巧──而且這個「偽Trailer」的作用直接貫徹電影中心思想:在這個不是黑白分明的年代,凡事不可看表面,不可「一味靠估」!

故事其實不是甚麼新鮮題材,N年前葉偉信的《2002》也拍過同類故事──如X file一樣,警隊中有一專門處理靈異案件的「雜務科」,然後就是差人化身捉鬼敢死隊,如日本漫畫人鬼大戰......故事老套,不過拍攝手法一流,導演是新加坡人,可是他的鏡頭下的香港又地道又靚又恐怖:巴士、電車路、老人院、泳池、舊戲院......我從來沒有從香港導演的鏡頭下看過這樣的香港,第一個原因是導演對影像敏感度超高,lighting、畫面composition、剪接節奏都很好,看得出純熟而有風格,沒有多餘花巧的(香港導演最常犯的錯誤)。

不過《第一誡》最值得推介的地方,就是劇本寫得好──無論西片、日本片、港產片中的鬼片通常都是得個驚字,劇本常有很多說不通之嫌,難得《第一誡》佈局完善,懸疑度高,看到最後一個鏡頭仍然讓人處於意料之外(而且是情理之中)!真的很厲害!

唯一要彈的,就是增肥廿磅的鄭伊健,他的對白一來做作,二來他根本不會演戲──一見他就從故事中抽離,我真的不明白為何他能當最佳男主角。

部份朋友最concern的是:那些鬼恐不恐佈?我就不覺得喇,加上在我眼中它是懸疑片多於鬼片(例如《the Sixth Sense》),那些鬼都只不過是故事中的調味,劇本本身才是主菜啊。



http://www.sampsonstore.com/mkt/0809_ruleone/

電視劇



每天都在看,看林奕華罵TVB罵港劇罵《溏心風暴》,比《家好月圓》更有追看性。

我們接收的實在貧乏,開電視只看到一齣齣鬧劇。近來看電視劇的習慣都是看雜誌上印刷的劇情,《tvb周刊》的存在就是讓我追劇不用開電視,基本上可自行visualize所有劇情,有沒有人演都一樣──不一樣在於,tvb藝員可能比我想像的演得還要沒神髓。

從張先生處得知,司棋姐說了一個很吊詭的《輪流轉》結局出來,之後跟朋友說起,她說找天回電視台的library找尋一下有沒有劇本留下來,真的很想知道這個故事(十八集之後)的發展!

落後的現代



近來愛上TVB的電視劇,晚晚放工回家追看李司棋,當然不是《家好月圓》的荷媽,而是《輪流轉》中的解文意。

1980年,我還未出世的年代,TVB的劇拍得比電影還要好,因為當年TVB有甘國亮,所以有《輪流轉》。你看,單是劇名,風水「輪流轉」已經點題,想像得出人生命運起跌悲歡;現在只有《原來愛上賊》、《當狗愛上貓》,沒內涵得離譜!不如將家好月圓女性互摑文化劇場命名《女人愛打人》好了。

看著《家好月圓》裡的荷媽,表面上是大好人,實際是萬惡根源,沒了這角色,奸人自然沒戲唱,天下太平──證明了監製導演編劇還剩點眼光,知道李司棋就是有一分奸,正如當年《輪流轉》裡的解文意,一個聰明、任性、刁蠻、自私的有錢女,借林奕華的一句話,那不是大奸大惡的性情,而是小奸小惡,因為她聰明所以奸得來不會大惡,而李司棋真的演得非常好,或者說,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輪流轉》是一個未完的故事,現在只得十八集,聽說原本計劃有八十集或以上,可惜當年跟鄰台的《大地恩情》對打,收視首次輸給鄰台,可憐的《輪流轉》就給腰斬了......一齣腰斬下場的劇,卻好看得讓人在28年後重溫得津津有味,只因為它真的拍得很好。

李司棋、鄭裕玲、李琳琳、森森、黃韻詩、鄭少秋、林嘉華、林子祥、陳百強......現在的翡翠劇場有這樣的卡士嗎?當年有甘國亮做監製,林奕華有份寫劇本,王家衛是助導,這樣的班底超出了電視劇的水準了啊,同時亦反映當年電視觀眾的質素非常高,比起現在觀眾只愛看紅姨打荷媽打Sa姨的戲碼,社會真的退步了。

說起「掌摑文化」,TVB編劇真的勞苦功高,每集都安排一個靚位給女演員切磋「摑技」,看得我心驚肉跳──現在的社會是如此落後?人們凡遇齟齬均以武力解決?究竟是女人野蠻?還是夾硬要女人互摑的編劇(9成是男人)野蠻呢?最恐怖的是,追劇的師奶OL最愛看這種野蠻互動!

看《輪流轉》,有錢女李司棋唔識死跟家裡的司機搭上,兼有了身己,富裕的上海籍父母知道了嚇得不知怎算,心痛,怪責,氣憤,卻也沒有一巴摑在女兒的臉上,這才叫做make sense。

又說本土家庭暴力問題愈來愈嚴重,可是電視裡天天都在鼓吹你打我我摑你,有人打電話去投訴嗎?




究竟《輪流轉》的結局如何?大概只有甘國亮知道。還好,他解答了部分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