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D版本以第十八集為大結局,end shot停留在黃影霞(鄭裕玲飾)跟顏世昌(張英才飾)的非正式婚書上,當是黃影霞人生第一章已告一斷落;而當年播出街的其實有二十二集──真的很想繼續看「不見了」的十九至廿二集。
第十七及十八集的劇情明顯較前期的急速,明顯是瀕臨被腰斬的命運,甘國亮說故事說急了,希望在短時間內讓觀眾看到更多──於是翟粵生(李琳琳飾)可以在一集的篇幅內跟Sam(黃錦燊飾)曖昧、戀愛、分手,情節起伏如坐過山車,不過鏡頭拍得好對白又寫得好,看起來不至於倉促,可說是濃縮了的精華。
一集電視劇的光景可以說多少故事?翟粵生濃縮的戀愛過程固然好看,然而一集電視劇說上一年的故事也可以很有趣很好看──《輪流傳》之後我開始「煲」《金婚》。

大陸電視劇《金婚》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它的format:「金婚」指結婚50周年,劇集就拍一對夫妻50年的婚姻生活,一集說一年的故事,一共50集,每集的Opening都是以「第一年」、「第二年」代替集數,這種編年表方式的劇本可說是非常新鮮有趣。
《金婚》的第二個賣點,就是男女主角張國立和蔣雯麗。我暫時只看到第八年,但這對「夫妻」已經將角色演得似是你隔離鄰舍一樣充滿真實感,雖則兩位演員不是十八廿二,可是二人從第一集開始演,張國立演出廿五歲的傻氣、蔣雯麗演活了廿三歲的嬌憨,讓觀眾甘心接受他們的「年青」。而蔣雯麗,更憑此劇獲得第七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觀眾喜愛的電視劇女演員獎」、「最佳表演藝術女演員獎」、「最具人氣女演員獎」三項大獎。
為甚麼《金婚》會在國內大熱?它既沒有台劇、韓劇中的年青偶像靚仔靚女,也沒有華麗的外景,也沒有潮流服飾,從來只繞著幾個場景轉,從來只有兩夫妻日以繼夜「耍花槍」,為甚麼《金婚》也能討不同年輕層觀眾的歡心?答案應該就是「製作認真」。
《金婚》編劇王宛平,她被譽為國內的「瓊瑤」,我不敢苟同,事關我從來只能在瓊瑤姐姐筆下看到虛幻,從來沒有清醒的一刻;而王宛平寫出來的婚姻,是活生生的柴米油鹽貧賤夫妻,但又不是粵語片時代的勞苦寫真,她寫的仍然是「愛情」,不過就不用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催淚彈,而是利用字字珠璣的對白帶出了男女共同生活的甜蜜和苦澀。
國內拍電視劇看來真的非常文明進步,據王宛平說,導演著她向韓劇取經,拍出來的故事要充滿生活質感,她就做了大量research,故事由1956說到2005,她就看一大堆歷史書、小說,走進大雜院去,還跟編劇同事不斷討論,從大家的生活經驗中找材料,建造出一段充滿真實感的50年婚姻歷程。
國內電視劇另一令人羨慕之處,就是觀眾不單只看演員長得美醜/演技好壞/跟誰誰誰傳緋聞,他們還看到作者的勞苦功高。「王宛平」成了一個潮流/品牌,若生在香港,恐防寫出更好的劇本也只能在Ending credit一閃而過吧?大家比較留意的還是荷媽和紅姨互摑的力道──或者是,一個優秀的編劇在這個不健康的電視工業中,她寧願不寫劇本,去traffic department排時間表然後每日準時六點收工。
相關報導:
http://ent.qq.com/a/20071011/000265.htm
http://ent.sina.com.cn/x/2007-10-15/02271748761.shtml
補充:
《金婚2》正在開拍,不是續集,而是另一對男女的50年婚姻,今次由1958說到2008,據聞內容提及唐山大地震、08北京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