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ion

這就叫工作熱誠嘛!

這篇訪問看得很感動,謝謝塔琪的好介紹。

共勉之。



台灣的光影大師 專訪攝影師李屏賓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100

寂寞的小孩


電影節感人之選,就是《Travelling with Yoshitomo Nara》。


喜歡奈良美智,大概只限於對大眼倔強小女孩有著一點點的感覺,最近喜歡的是十二月三十一日買回來的「Too young to die」煙灰缸,不過對他的認識還是不多,就是跟他大部分的女fans一樣,覺得「奈良美智」是一個brand name,一個代表有點品味,但又很卡哇依的一種美學欣賞,最主要的,還是跟別人說:「我喜歡奈良美智。」時所持有的「有型」,僅此而已。


看了《Travelling with Yoshitomo Nara》這齣documentary,終於真切的體會到奈良美智所有作品的意義──寂寞,無盡的寂寞,如小孩子般不懂表達自己的寂寞。


奈良美智的fans之中,有一個7歲大、來看首爾的小女孩,看了她的故事,很感觸。


她說,在不快樂的時候,會喊著奈良叔叔的名字,然後就不哭了。


只是搧情嗎?


後來,女孩的母親寫了一封很長很長的thank you letter給奈良美智。


女孩的母親本身也是一個以藝術維生的人,從不希望子女走上同一條賺不到錢的路。她的女兒從小在鄉下長大,直到上小學時,才來到城市居住。小女孩一直渴望回到鄉下跟小溪、樹木做朋友,也渴望繪畫,但她知道她母親不喜歡,所以一直抑制著情感,直至她接觸到奈良美智,她終於跟母親說出心底話:「媽媽,我長大後要當畫家。」


奈良美智也感受到,只有這個7歲大的小女孩,用最純真的心去看他的作品,而且有著共鳴。



看著奈良美智畫出一大幅哀愁大眼小女孩畫作,真的很震撼。

警世


身體微恙,走了一趟青松觀拜山,只夠氣力看Las von Triers 的《The Boss of it All》,放棄了《Light in the dusk》。



《The Boss of it All》比想像中好看,原本最壞打算是當年看《愈笨愈開心》的頭暈暈,或是看《Dancer in the dark》的心戚戚,原來今次只是以荒謬黐線的故事加上非常密集的諷刺言語去刺激你的神經,邊看邊笑,很易入口,亦容易消化的一部Las von Triers作品。


走出葵青劇院,張先生心情異常興奮,因為電影excatly正在講述他舊公司的文化。


well,真的很警世呢。



愈扮愈開心 The Boss of it All

導演:拉茲.馮.特艾爾 丹麥 2006 彩色 99分鐘

特艾爾拍完重手出擊的美國故事,回到《愈笨愈開心》(23屆)的遊戲人間,向公司文化開刀,打正旗號由內容到形式通篇一齣荒謬劇亂放笑彈,卻彈無虛發人人中招。狡猾波士自貶做阿二,虛擬網絡大老細在公司內外做盡醜人。但大主顧指定要見阿大,波士惟有請出演員老友假扮。點知演員玩大左,更送佛送到西現身公司,不知就裏變了個眾矢之的。雖是玩世作,但諷刺與自嘲的功力更勝之前嚴肅的三部曲。玩隨機電腦攝影,意想不到的鏡頭效果與導演及人物的癲得情狀相得益彰。

煲劇

趕去文化中心看《cashback》途中發現沒有帶戲票,沮喪。沒有看了電影。berry看完了,說片子原來不是「非主流」而是「非常主流」的commercial film,有點失望,不過就有更大可能上正場,到時再看。

晚上berry過來,兩個人無聊,就決定將把還未看完的《花樣少年少女》一口氣解決。

說得恐怖一點,as一齣改編日本少女漫畫的片子,《花樣》比《蜂蜜與四葉草》電影拍得好看,起碼劇情&劇中感情忠於原著,雖然台劇最大賣點是力sell青春偶像(呀對了,他們叫「偶像劇」的),而我又不是很buy《花樣》的男角(尤其是吳尊),不過還真的很佩服導演及製作非常認真,手上明明是一本婆婆媽媽唔make sense的少女低能妄想的少女漫畫,不過製作人仍然敬業樂業,認真的將故事拍出來,無論是location、setting、戲服(吳尊的恐怖頭巾及不稱身之T-shirt牛仔褲look除外)以及二打六閒角的挑選都有用過心,反觀香港的電視劇......唉......

未來


《一年之初》燃起了無窮的創作欲!


昨天晚上遲了十分鐘入場,miss了開始的序曲,miss了小胖的戀情,不過仍不損戲劇本身的魅力。

故事及概念並不新鮮,不過的說故事技巧和純熟的拍攝手法已經讓人對一個年輕導演另眼相看,而粗微粒的畫面營造出來的灰暗都市更令人著迷。真的如簡介所說,很北野武,又很岩井俊二。

「未來,就是還未來的事

「......前面就是未來,這裡就是現在,後面是過去。」

女孩跑回過去的地方。

「別過去!」眾人極力喝止。

女孩已經站在過去。

「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我走到哪裡,那裡就是現在......」

超愛四個年青人嗑了藥在斷路上胡胡鬧鬧的一段戲,愛它的theatre lighting,愛它胡鬧中帶有意思的對白,愛那個帶有瑕疵的cg月球背面。

Q&A section中,大家都在問導演關於創作、內容、構思甚麼的,我卻忍不住問「片子是不是用16拍的?」答案是75%是35mm、20%是16mm而其餘是是用dv拍的。

其實我還想問「片子用了多少成本」這種殺風景的問題的......

跟bigbig走出戲院,情緒高漲,放棄了跟陳小姐去花天酒地,邀了塔琪來我家聊個通宵。原本和bigbig一心打算談創作大計,結果還是東拉西扯的聊下近況聊下未來,很久沒有跟塔琪詳談,熱切期待她來年的新計劃。

人大了,就總得去想未來。

為了未來,更加要顧好現在。

寂寞


每個人都寂寞。


寂寞由《青少年哪吒》蔓延到《河流》蔓延到《你那邊幾點》蔓延到《黑眼圈》。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一個人在異鄉,沒有溝通,沒有錢,沒有睡的地方,只有寂寞。


另一個人害怕一個人睡,在街上帶了一張床褥和一個人回來陪他睡,結果那個人要離開他,還帶走了他的床。他氣得想用罐頭蓋殺了他。


另一個人有一個丈夫,卻沒有愛情。


三個人最後一起睡,不再寂寞。



我也很怕寂寞,有衝動拍齣「I don't want to eat alone」,對了,我最怕一個人吃飯。

whole wide world

誠意推介《stranger than fiction》,是本人開年以來最最最感動的電影。

之所以買票入場,是大學final year project時和陳小姐一起度出來的劇本,concept跟《stranger than fiction》很似,就結伴的去看。當然,《stranger than fiction》比我所寫的故事完整又感動,不過明顯我和導演編劇一樣喜歡這些關於self identity的故事。

一個生活枯燥至極的人,某天發現了自己是某位作家筆下小說的人物,而小說的ending必是主角的死亡,你教他怎麼辦?這個故事很sad,男主角在巴士上讀完整部小說,在一程車上看過自己的一生,很sad;男主角明知道自己要死,卻勇敢的面對,很sad;男主角明明想收下心儀的女人親手焗給自己吃的曲奇,卻因為自己是評稅員而不能接受禮物,很sad;男主角計算普自己的人生是喜劇或是悲劇的比率,很sad......

男主角拿著一袋二袋跟女主角說:「I brought you flour.」 很感動;當他拿著結他唱著「whole wide world」時,我哭了。



When I was a young boy,
My mama she said to me,
"There's only one girl in the world for you,
And she probably lives in Tahiti."

"Or maybe she's in the Bahamas,
Where the Caribbean Sea is blue,
Weeping away in the tropical night
Because nobody's told her about you."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just to find her,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to find out where they hide her.
Yeah!

Why am I hanging around in the rain out here
Trying to think of a girl?
Why are my eyes filling up with these lonely tears
When there's girls all over the world?

Or is she lying on a tropical beach somewhere
Underneath the tropical sun,
Hiding away in the heatwave there,
Hoping that I won't be long?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just to find her,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to find out where they hide her,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just to find her,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I'd go the whole wide world to find out where they hide her.
Yeah!

青春的哀愁

看了電影《蜂蜜與四葉草》,非常失望。

一直很喜歡這部漫畫,甚至比《nana》更愛。喜歡作者對青春的細緻描繪,寫出了「青春的哀愁」,一個不真實的故事背景加上活生生的人物感情,節奏明快,情節豐富,笑聲中又帶著眼淚,是一部讓人看得很開心又傷心的漫畫。

然後,漫畫紅了,有人找來拍電影,拍出個一塌糊塗。

導演似乎只顧cast一堆跟原著貼切的演員,又只顧著堆砌美術學院的setting,完全忽略了《蜂蜜與四葉草》的精髓──故事主人翁的感情和成長歷程。電影中的人物完全沒有感情(or只是片面而膚淺的感情),完全不能讓人感動。

一套十集單行本的漫畫,濃縮成兩個鐘當然不是易事,但是真的唔該導演不要隨便的抽幾個可以接得下去的場口出來拍了就算,偏偏這個導演沒有慧根,選的場口沒有意思,還自作聰明的加一些「幻想」去填補空虛,結果故事說得不清不楚,超差。

漫畫之所以好看,是因為每一個人物都有一段讓人深刻的故事,而電影竟然完成skip去所以值得拍的情節,以下是我個人認為非常重要而導演偏偏不拍出來的plot:

1. 森田忍常常失蹤所以讀來讀去都未畢業,是因為他要去賺錢贖回他父親給人騙去的公司;森田忍的哥哥一直迫森田忍去賺錢,看似冷血,卻是因為他自卑和缺乏愛。

2. 山田暗戀了真山多年,每次遇到真山又再痴戀理花,她就發著脾氣做陶藝(但電影竟然交代山田和真山在電影開始剛認識...);真山對理花是真實的愛,默默的付出,而不是變態佬一般的行徑。

3. 森田忍跟花本惠初相識時,曾用石膏倒模了惠的小小腳印,還當標本鑲起來,大家都當他變態;後來森田用倒模的尺寸去買了一雙很貴的鞋送給惠,那一段故事很感人。

4. 竹本有一段時間去了踏單車四處流浪尋找自己,當中曾四處打工,有了很多人生體會;電影中只交代他像個傻仔去踩下單車,又用一個阿叔說一句「年輕真好」就敷衍交代竹本的人生主題,超hea。

5.......

我明白《蜂蜜與四葉草》很難拍得好,那就別拍吧,拍得慳皮又隨便,拍不出「青春的哀愁」,卻拍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死o靚仔的無謂故事。